logo
分类于: 设计 计算机基础

简介

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下)

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下) 7.3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8-18 15:30:10

作者:梅新林,崔小敬 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

ISBN:9787503935862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西游记 二十世纪《西游记》研究 文学研究 资料汇编 西游 研究 文学 阅读

简介· · · · · ·

《20世纪 研究(上下)》是《西游记》文学研究论文集。为便于编目及读者的检索,《20世纪 研究(上下)》把入选论文按其主要内容作了分类,上卷主要包括总论、作者研究、版本研究、渊源研究、影响研究五个版块,下卷主要包括题旨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文化研究四个版块,另外最后收入了有关《西游记》是否童话小说的一系列文章,这是《西游记》研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方面,也算是对当初编者们在《回视与超越》一文中提出的应加强“《西游记》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研究”的一种回应。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代序)(梅新林,崔小敬)
上卷
《西游记》考证(胡适)
《西游记》的演化(郑振铎)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章培恒)
也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苏兴)
再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章培恒)
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之争的思考与辩证(蔡铁鹰)
吴承恩与明代心学思潮及《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宋克夫)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李洪甫)
《西游记》中的淮安方言(刘怀玉)
《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英]杜德桥)
《西游记》版本探索(程毅中,程有庆)
围绕着元本《西游记》的问题——《西游证道书》所载虞集撰的“原序”及丘处机的传记([日]矾部彰)
论《西游记》的成书(徐朔方)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李时人,蔡镜浩)
论吴承恩《西游记》对《取经诗话》的继承和发展(周中明)
目连变文、目连戏与唐僧取经故事关系初探(朱恒夫)
《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刘荫柏)
《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考([日]太田辰夫)
论《西游记》续书(郭明志)
董说的“鲭鱼世界”——略论《西游补》的结构、主题和技巧(曾永义)
《后西游记》的思想、艺术及其他(陈美林)
解构与创新——评海诚长篇小说《新西游记》(魏愚,宋慧婷)
《西游记》在海外(王丽娜)
下卷
《西游记》札记(张天翼)
谈《西游记》中的神魔问题(胡念始)
《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高明阁)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陈澉)
把艺术从社会学的框子里解放出来——谈神魔小说《西游记》的社会内容(何满子)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李希凡)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金紫千)
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游记》(孟繁仁)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论(诸葛志)
《西游记》:奇特的精神漫游(刘勇强)
取经:一个多重互补的意义结构(冯文楼)
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粱归智)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寅恪)
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萧兵)
孙悟空形象的演化——再评“化身论”(刘毓忱)
论孙悟空神猴形象的来历(赵国华)
论孙悟空(朱彤)
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严云受)
孙悟空形象的深层意蕴与民族精神(曹炳建)
孙悟空形象的文化哲学意义(萧相恺)
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赵红娟)
谈猪八戒(方白)
整合的历程:论唐僧形象的演变——兼及中国小说演变过程的理论意义(蔡铁鹰)
论唐僧的精神(竺洪波)
论沙僧(张静二)
从二郎神形象略窥《西游记》创作心态(王平)
牛魔王佛门渊源考论(陈洪)
《西游记》土地神形象的民俗考察(吴南滨)
《西游记》的时间空间结构([前苏联]C·尼科里斯卡娅)
论《西游记》艺术结构的完整性与独创性(张锦池)
《西游记》:游戏笔墨的艺术结晶(吴圣昔)
略论《西游记》中的讽刺(刘耿大)
中国叙述学开篇:四部古典小说新论(傅修延)
《西游记》的风格与礼乐文化的转型(王齐洲)
原型模式:《西游记》的成年礼(方克强)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杨义)
宗教光环下的尘俗治平求索——论世本《西游记》的文化特征(张锦池)
论《西游记》与宗教的关系(钟婴)
《西游记》的三教合一和佛道轩轾(昊承学)
佛表道里儒骨髓:——《西游记》管窥再得(花三科)
《西游记》研究(袁珂)
论《西游记》的童话特征(白盾)
也谈《西游记》中神话和童话的交融(汪瑰曼)
《西游记》是神话和童话的交融吗?——也谈《西游记》的构成材料(陶思炎)
《西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兼评对《西游记》的几种误解(陈辽)
《西游记》的文学体裁特征(李欣复)
建立科学的“西游学”势在必行(杨俊)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