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互联网 职场办公
简介
走向自主创新2: 新火 豆 9.1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8-19 15:55:22
作者:路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1
ISBN:9787300278858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路风 经济学 创新 中国 行业 经济 调研报告 比较政治经济学
简介· · · · · ·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
目录
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
1.1引言
1.2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1.3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1.3.1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
1.3.2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1.3.3产品开发平台的演进动力
1.4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1.4.1产品层次和亚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不同效果
1.4.2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
1.5结论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谜局
上 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2.1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2.2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2.3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颠倒
2.4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2.5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2.6结语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
2.7.1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冲击
2.7.2 AP1000踉跄不断
2.7.3 “华龙一号”上马
2.7.4 西屋破产
2.7.5 中国核电技术的宏图和AP1000的末路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2.8.1 披荆斩棘的核潜艇反应堆工程
2.8.2 “军转民”历程的磨难
2.8.3 “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
2.8.4 尾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3.1导论
3.1.1从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看中国技术政策的教训
3.1.2有关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主题
3.1.3本报告的内容
3.2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3.2.1研发TFT-LCD的动力:“目光远大者”败,“鼠目寸光者”胜
3.2.2一个以日本为温床的全球化企业
3.2.3TFT-LCD工业的成长动力:能力、远见和投资战略
3.3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3.3.1在毁灭中重生:向竞争性企业转变
3.3.2进取型战略的形成:进入TFT-LCD工业的动力
3.3.3北京5代线:获取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3.3.4骑上“虎背”的扩张:不想灭亡就疯狂!
3.4“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3.4.1“液晶热”: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3.4.2保证中国TFT-LCD工业成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3.4.3“液晶热”与政府能力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5”革命
4.1导言
4.1.1中国产业升级的任务
4.1.2“i5”案例说明了什么?
4.2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4.2.1数控技术的落后
4.2.2复苏之路和内部变革力量的形成
4.3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4.3.1来自领导人的推动
4.3.2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力量:组建上海团队
4.3.3数控技术的演进和后进者的机会
4.3.4合作开放的苦恼
4.3.5差点让关锡友崩溃的“漫长”等待
4.4“i5”的诞生
4.4.1自主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
4. 4.2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4.5“i5”的力量
4.5.1 单个机床阶段
4.5.2 智能数控机床阶段
4.5.3 智能、互联的数控机床阶段
4.5.4 数字工厂系统/云平台阶段
4.5.5 制造系统的系统:正在展现的阶段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5.1导言
5.2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5.2.1高速列车的技术引进
5.2.2 从引进路线到自主路线的“突变”
5.3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5.3.1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与技术引进关系的理论视角
5. 3.2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来源
5.3.3大规模引进与中国工业技术能力之间的互动
5.3.4两员“女将”的故事
5.3.5 自主技术的重生
5.4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5.4.1通向激进创新的道路
5.4.2大规模建设高铁对于高铁技术进步的影响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5.5.1 开发标准动车组背后的动机
5.5.2 高速列车开发企业的独立作用
5.5.3 大系统的创新和系统集成者的作用
5.6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1.1引言
1.2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1.3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1.3.1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
1.3.2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1.3.3产品开发平台的演进动力
1.4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1.4.1产品层次和亚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不同效果
1.4.2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
1.5结论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谜局
上 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2.1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2.2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2.3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颠倒
2.4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2.5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2.6结语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
2.7.1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冲击
2.7.2 AP1000踉跄不断
2.7.3 “华龙一号”上马
2.7.4 西屋破产
2.7.5 中国核电技术的宏图和AP1000的末路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2.8.1 披荆斩棘的核潜艇反应堆工程
2.8.2 “军转民”历程的磨难
2.8.3 “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
2.8.4 尾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3.1导论
3.1.1从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看中国技术政策的教训
3.1.2有关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主题
3.1.3本报告的内容
3.2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3.2.1研发TFT-LCD的动力:“目光远大者”败,“鼠目寸光者”胜
3.2.2一个以日本为温床的全球化企业
3.2.3TFT-LCD工业的成长动力:能力、远见和投资战略
3.3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3.3.1在毁灭中重生:向竞争性企业转变
3.3.2进取型战略的形成:进入TFT-LCD工业的动力
3.3.3北京5代线:获取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3.3.4骑上“虎背”的扩张:不想灭亡就疯狂!
3.4“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3.4.1“液晶热”: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3.4.2保证中国TFT-LCD工业成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3.4.3“液晶热”与政府能力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5”革命
4.1导言
4.1.1中国产业升级的任务
4.1.2“i5”案例说明了什么?
4.2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4.2.1数控技术的落后
4.2.2复苏之路和内部变革力量的形成
4.3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4.3.1来自领导人的推动
4.3.2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力量:组建上海团队
4.3.3数控技术的演进和后进者的机会
4.3.4合作开放的苦恼
4.3.5差点让关锡友崩溃的“漫长”等待
4.4“i5”的诞生
4.4.1自主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
4. 4.2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4.5“i5”的力量
4.5.1 单个机床阶段
4.5.2 智能数控机床阶段
4.5.3 智能、互联的数控机床阶段
4.5.4 数字工厂系统/云平台阶段
4.5.5 制造系统的系统:正在展现的阶段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5.1导言
5.2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5.2.1高速列车的技术引进
5.2.2 从引进路线到自主路线的“突变”
5.3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5.3.1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与技术引进关系的理论视角
5. 3.2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来源
5.3.3大规模引进与中国工业技术能力之间的互动
5.3.4两员“女将”的故事
5.3.5 自主技术的重生
5.4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5.4.1通向激进创新的道路
5.4.2大规模建设高铁对于高铁技术进步的影响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5.5.1 开发标准动车组背后的动机
5.5.2 高速列车开发企业的独立作用
5.5.3 大系统的创新和系统集成者的作用
5.6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