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互联网 设计
简介
社会主义与“自然”: 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 豆 8.9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02 05:14:07
作者:朱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
ISBN:9787301298954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社会主义文艺 美学 文化史 思想史 文化研究 美学史 文学研究 历史
简介· · · · · ·
本书尝试从“自然”出发重构1950-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治,所采取的具体路径是: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继续改造“内外自然”这一历史时期,以此一时期涌现出的新山水画、“大跃进”民歌壁画、“自然美”的争论以及社会主义新喜剧等文艺、美学实践为具体对象,考察其所呈现的独特文化—政治经验(国家建设、新人培养等)。在“自然”这一核心范畴下,本书将看似零碎、分散的文艺实践与美学论争重新整合在一起,使之呈现出“文化政治”的广度与强度,并在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获得意义的伸展:首先呈现隐藏在各种文艺实践与美学论述背后的核心线索——“自然”的重建(从外在的自然形象及其意义,到人的“自然本性”,再到作为“第二自然”的风俗世界的建构);其次追问这一重建过程遭遇到何种根本难题,以及这一难题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复兴...
目录
导论
一、自然界、自然状态、自发性与客观性:从历史经验出发
二、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念史中的“自然”与批判理论的自然观
三、三元框架中的历史实践与“自然”
四、文艺实践与形塑“自然”
五、本书章节安排
第一章“自然”与新世界:围绕社会主义“山水”及“风景”的考察
第一节 新山水、新国家与新主体——以国画改造话语为中心
一、“真实”的“山水”与“世界(观)”的改造
二、意境、红色山水与革命主体的空间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风景”的文学表征及其历史意味——从《山乡巨变》谈起
一、“观察”及与自然的和解
二、视觉与声音:“风景”的意义问题
第三节 青年,“栓心”与人化的自然——以《朝阳沟》为例
一、“政治课”的失效与“自然”的浮现
二、劳动、伦理与属己的自然
第四节 “民族形式”、“多元一体”与“风景”
一、“中华民族”的位置: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与“少数民族”议题
二、新中国文艺实践与“民族形式”:以“风景”为线索的追问
第二章 中国美学大讨论中的“自然”
第一节 客观美与“自然”问题
一、中国美学讨论的历史与理论脉络
二、客观美与社会主义实践的自我确证
三、“自然美”与“社会主义”
第二节 自然美:常识与教养的争执及其它
一、超历史的自然美,或内在于社会的“自然”
二、被动的自然与审美主体性
三、自然美、教养与“解放”
第三节 劳动、美与人的“自然性”
一、“劳动美”与美学话语的转型
二、“劳动”及其美学评价的谱系学分析
三、“劳动-艺术”论争:重思人的自然性
第三章 叩问“自然”的界限:“大跃进”中的劳动与文艺
第一节 作为“文化革命”的群众文艺实践
一、克服臣属性:文化革命与无所畏惧的“主人”
二、“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与消灭社会分工的设想
第二节 新民歌和新壁画中的劳动、自然与主体
一、生产与本源:重新定位群众创作
二、“自然”之中的“自由”:劳动、丰裕与“新”
第四章 社会主义喜剧与“内在自然”的改造
第一节 笑的批判:旧喜剧与新喜剧
一、高与低,新与旧
二、成问题的“笑”
三、正面形象与崇敬的笑
第二节 喜剧主体与“新人”
一、“人不仅仅是人”与“革命的分心”:新喜剧的主人公
二、“裂隙”:歌颂性喜剧的美学政治
第三节 “革命”与“分心”——以1950-60年代新相声为例
一、新相声的基本机制
二、大跃进与新相声的转型
三、1960年代的新相声及其“革命/分心”机制
第五章 激进时代的“心”与“物”
第一节 激进时代与“心”的线索
一、“一分为二”、辩证的生活与“领导权”的挑战
二、“心理”的“剩余”:1960年代心理学批判视域中的“情感”及其他
第二节 激进时代与“物”的线索
一、“见人”与“见物”:“经济”的政治及其挑战
二、“新人”与“物”:从《丰收之后》到《艳阳天》
结语
图例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一、自然界、自然状态、自发性与客观性:从历史经验出发
二、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念史中的“自然”与批判理论的自然观
三、三元框架中的历史实践与“自然”
四、文艺实践与形塑“自然”
五、本书章节安排
第一章“自然”与新世界:围绕社会主义“山水”及“风景”的考察
第一节 新山水、新国家与新主体——以国画改造话语为中心
一、“真实”的“山水”与“世界(观)”的改造
二、意境、红色山水与革命主体的空间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风景”的文学表征及其历史意味——从《山乡巨变》谈起
一、“观察”及与自然的和解
二、视觉与声音:“风景”的意义问题
第三节 青年,“栓心”与人化的自然——以《朝阳沟》为例
一、“政治课”的失效与“自然”的浮现
二、劳动、伦理与属己的自然
第四节 “民族形式”、“多元一体”与“风景”
一、“中华民族”的位置: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与“少数民族”议题
二、新中国文艺实践与“民族形式”:以“风景”为线索的追问
第二章 中国美学大讨论中的“自然”
第一节 客观美与“自然”问题
一、中国美学讨论的历史与理论脉络
二、客观美与社会主义实践的自我确证
三、“自然美”与“社会主义”
第二节 自然美:常识与教养的争执及其它
一、超历史的自然美,或内在于社会的“自然”
二、被动的自然与审美主体性
三、自然美、教养与“解放”
第三节 劳动、美与人的“自然性”
一、“劳动美”与美学话语的转型
二、“劳动”及其美学评价的谱系学分析
三、“劳动-艺术”论争:重思人的自然性
第三章 叩问“自然”的界限:“大跃进”中的劳动与文艺
第一节 作为“文化革命”的群众文艺实践
一、克服臣属性:文化革命与无所畏惧的“主人”
二、“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与消灭社会分工的设想
第二节 新民歌和新壁画中的劳动、自然与主体
一、生产与本源:重新定位群众创作
二、“自然”之中的“自由”:劳动、丰裕与“新”
第四章 社会主义喜剧与“内在自然”的改造
第一节 笑的批判:旧喜剧与新喜剧
一、高与低,新与旧
二、成问题的“笑”
三、正面形象与崇敬的笑
第二节 喜剧主体与“新人”
一、“人不仅仅是人”与“革命的分心”:新喜剧的主人公
二、“裂隙”:歌颂性喜剧的美学政治
第三节 “革命”与“分心”——以1950-60年代新相声为例
一、新相声的基本机制
二、大跃进与新相声的转型
三、1960年代的新相声及其“革命/分心”机制
第五章 激进时代的“心”与“物”
第一节 激进时代与“心”的线索
一、“一分为二”、辩证的生活与“领导权”的挑战
二、“心理”的“剩余”:1960年代心理学批判视域中的“情感”及其他
第二节 激进时代与“物”的线索
一、“见人”与“见物”:“经济”的政治及其挑战
二、“新人”与“物”:从《丰收之后》到《艳阳天》
结语
图例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