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其它 职场办公

简介

宋代经济史(全二册)

宋代经济史(全二册) 8.3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07 15:15:06

作者:漆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1

ISBN:9787101069228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宋史 经济史 历史 漆侠 經濟史 社会经济史 宋朝

简介· · · · · ·

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

直接下载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上册
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问题(代绪论)
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阶段的划分
战国秦汉时期(前476~184):封建制度确立、封建依附化关系发展阶段
魏晋隋唐时期(184~884):庄园农奴制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884~1840):封建租佃制占主导地位阶段
认真开展宋代经济史的研究
第一编 宋代农业生产与土地诸关系
第一章 宋代的人口和垦田
第一节 宋代人口的增长
第二节 封建制度对人口增长的制约
第三节 宋代垦田面积的扩大
第四节 劳动人口的分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章 宋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有关农业生产与水利关系的议论宋政府对兴修水利的重视和推动
第二节 以疏浚河道和淤田为主的北方水利事业
第三节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水利事业的突发展
第四节 江南东路的高产稳产田:圩田
第五节 福建路水利建设的特点:沿海人民“与海争地”的斗争
第六节 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和灌溉工程的管理
第七节 地主豪绅对水利工程的霸占和破坏
第三章 农业生产工具、种子、肥料以及经营方式和单位面积产量
第一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改良
第二节 种子的引进、培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
第三节 粪肥的使用有关粪肥的理论
第四节 各地区的农业经营方式
第五节 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
第四章 商业性农业、经济作物的发展多种经营的渐次展开
第一节 棉花的种植及其向江西、两浙诸路的传播
第二节 麻的种植和扩大蚕桑业的独立发展
第三节 甘蔗种植的扩大
第四节 果树种植及其专业化
第五节 蔬菜业的大发展
第六节 药物的种植及其发展
第七节 养花业的发展
第八节 经济林木的植造和经营
第九节 养鱼业的发展
第十节 第一章至第四章结论
第五章 宋统治地区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经济制度及其高度发展
第一节 海南岛黎族及其原始共有土地制度
第二节 荆湖南路西部、广南西路的瑶族和壮族及其以村社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奴隶占有制
第三节 四川边缘地区的“夷”族之向封建制过渡
第四节 以夔州路为中心的庄园农奴制
第五节 在广大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租佃制关系及其基本特征
第六节 两浙等路封建租佃制关系的高度发展
第七节 结论
第六章 宋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状况
第一节 宋封建国家的土地政策
第二节 土地兼并的发展
第三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
第四节 寺院对土地的占有
第七章 宋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状况
第一节 北宋各种形式的国有地宋徽宗时期公开掠夺土地的西城所
第二节 职田
第三节 学田
第四节 南宋各类国有地的演变景定公田法
第八章 宋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下):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关于宋代土地所有制演变的几点认识
第一节 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节 对宋代土地所有制演变的几点认识(第六、七、八章结论)
第九章 宋代地租形态及其演变——兼论地价及其与地租的关系
第一节 劳动地租在夔州路等地区的情况
第二节 各种形态的产品地租及其发展
第三节 货币地租及其发展
第四节 官租私租的增重各种形态的地租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第五节 宋代的土地买卖以及地价与地租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结论
……
第十章 宋封建国家的赋役制度(上)——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 宋封建国家的赋役制度(下)——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章 宋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段(第一编结论)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