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互联网 编程语言
简介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 豆 7.9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11 16:56:29
作者:杨辰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
ISBN:9787560885391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社会学 上海 城市史 工人新村 城市研究 建筑 社区 城市
简介· · · · · ·
工人新村,是20世纪50—90年代为国有企业职工集中建造的住宅区,是社会主义城市的重要组成,也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区类型和城市景观之一。工人新村的产生、发展、停滞、衰败与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于2008—2010年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社会变革中的外来务工者等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对新村空间规划原则、两代新村工人社会身份建构、居住流动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新村改造与保护的讨论,揭示工人新村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转型背后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目录
总序
引言
<上篇 工人新村——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史>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 年)
1. 1949 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体
2. 工人新村的缘起
3. 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历程
第二章 公房体系的建立与居民管理
1. 从房地产开发到公房体系
2. 从保甲到居委会
<中篇 工人新村的空间与社会建构——从1952 年至1990 年代>
第三章 曹杨新村——上海社会主义空间样本
1. 选址
2. 住区规划
3. 户型设计
第四章 “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1. 国家赋予
2. 社会宣传
3. 自我认同
第五章 失落的一代——第二代新村居民的曲折经历
1. 生活轨迹
2. 社会身份的丧失与家庭关系的重建
3. 回归社区生活
<下篇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新村——1990 年代后>
第六章 居住流动与社区融合
1. 居住流动的背景
2. 居住流动的机制
3. 流动的结果——社区融合
第七章 旧城改造中的纪念地
1.1990 年代末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2. 纪念地的尴尬
3.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曹杨一村的保护与改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引言
<上篇 工人新村——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史>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 年)
1. 1949 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体
2. 工人新村的缘起
3. 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历程
第二章 公房体系的建立与居民管理
1. 从房地产开发到公房体系
2. 从保甲到居委会
<中篇 工人新村的空间与社会建构——从1952 年至1990 年代>
第三章 曹杨新村——上海社会主义空间样本
1. 选址
2. 住区规划
3. 户型设计
第四章 “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1. 国家赋予
2. 社会宣传
3. 自我认同
第五章 失落的一代——第二代新村居民的曲折经历
1. 生活轨迹
2. 社会身份的丧失与家庭关系的重建
3. 回归社区生活
<下篇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新村——1990 年代后>
第六章 居住流动与社区融合
1. 居住流动的背景
2. 居住流动的机制
3. 流动的结果——社区融合
第七章 旧城改造中的纪念地
1.1990 年代末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2. 纪念地的尴尬
3.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曹杨一村的保护与改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