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计算机基础 设计

简介

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

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 8.2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13 17:15:55

作者:李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

ISBN:9787509725504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社会学 社会分层 李强 社会理论 社会学(现代社会) 教材 政治学、人类学与社会科学 社会

简介· · · · · ·

作者系国内著名的分层研究学者,此书不进对国外分层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且还结合中国分层实际进行了分析,对于分层研究的学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直接下载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第一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
第二节 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5
第三节 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7
第四节 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11
第二讲 传统社会分层理论……………………………………………………………………25
第一节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25
第二节 韦伯的分层思想…………………………………………………………………32
第三节 涂尔干的分层理论………………………………………………………………41
第三讲 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49
第一节 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50
第二节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67
第三节 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变迁的理论………………………………78
第四节 普兰查斯的阶级理论……………………………………………………………86
第四讲 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95
第一节 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95
第二节 帕金的社会分层理论……………………………………………………………109
第三节 洛克伍德的分层思想……………………………………………………………121
第五讲 新涂尔干主义与中国的社会整合……………………………………………………135
第一节 新涂尔干主义的分层理论………………………………………………………135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失范、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整合……………………………………142
第三节 职业共同体与今日中国的社会整合……………………………………………151
第六讲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157
第一节 美国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来源…………………………………………………157
第二节 功能主义分层原则及其批判与修正……………………………………………167
第三节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与中国改革以后的收入分配政策…………………………176
第七讲 阶级结构的测量:赖特模型与戈德索普模型………………………………………188
第一节 赖特的社会分层理论……………………………………………………………189
第二节 赖特阶级分类模型的应用………………………………………………………204
第三节 戈德索普的阶级结构测量模型…………………………………………………217
第八讲 中国大陆社会结构的测量……………………………………………………………231
第一节 关于十大社会阶层的模型………………………………………………………231
第二节 倒丁字形社会结构………………………………………………………………240
第九讲 社会分层理论的新流派………………………………………………………………265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分层观点……………………………………………………265
第二节 关于阶级死亡与没有死亡的争论………………………………………………274
第三节 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281
第十讲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与变迁……………………………………………………299
第一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29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变……………………………………309
第三节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化………………………………………317
第四节 政策变量对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影响…………………………………………328
附 录……………………………………………………………………………………………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