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编程语言 云计算&大数据

简介

媒介融合: 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媒介融合: 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7.7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20 23:30:54

作者:[丹]延森

译者:刘君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

ISBN:9787309091731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传播学 媒介融合 新媒体 传播研究 新闻传播 媒介 理论 communication

简介· · · · · ·

“媒介融合”是什么,如何来认识,本书提供的视角令人赞叹。

作为丹麦知名教授,延森具有欧陆学者的气质:思辨、批判。在延森看来,媒介融合带来了研究上的转向——从作为技术的媒介转向作为实践的传播,后者的一个中心命题是 特定的媒介与传播实践将对社会组织(从微观到宏观)产生何种影响?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交流与传播观念的理论规范问题,本书就是阶段性的成果:基于对交流/传播观念史的考察,建构全新的认识论范式,既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也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派。

这一任务给阅读者提出了智力挑战:本书在哲学、符号学、社会学、阐释学、控制论科学的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对于该书,世界知名传播学者利文斯通如此评价,“在这本集系统性、思想性和启发性于一身的著作中,延森既提供给媒介与传播研究一套激动人心的基本理论,又赋予了我们一套宏大而实用的工具”。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目 录

总序
推荐序言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编 传播的批判导论传播
——核心的观念
一、传播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关于天气的讨论
三、理论和实践中的交流与传播
四、本书的梗概

第二章 “我犯错,故我在”
——思想史中的传播与实用主义
一、与经典的交流
二、重现亚里士多德
三、康德与若干哥白尼式的转向
四、皮尔士实用主义
五、案例研究:诠释社群
六、语言学转向
七、一次交流的转向

第三章 产生影响的差异
——媒介与传播研究的科学与艺术
一、学科的冲突
二、意义存在于何时?
三、案例分析:三种产生影响的差异
四、从信息到意义
五、传播——介于传输与仪式之间
六、施为性与交互性
七、传播的范围
八、可控制的媒介

第二编 三个维度的媒介

第四章 媒介物质
——传播的物质条件
一、最初决定论
二、三个维度的物质载体
三、案例分析:三级传播
四、从物质到媒介
五、第四维度

第五章 媒介意涵
——传播的话语、体裁与形式
一、媒介曾是讯息
二、媒介与形式
三、网络中是否存在着一个文本?
四、案例分析:搜索媒介
五、三个维度的元传播
六、转化与变迁

第六章 媒介制度
——介于行动与结构之间
一、“启发思维的制度”
二、传播的二元性
三、案例分析:手机传播中的“移动”是什么意思?
四、交流的权利
五、保留部分的权利

第三编 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双重诠释

第七章 科学的媒介
——从事传播研究
一、科学的符号
二、新媒介,老方法
三、信息和推论
四、案例分析:普遍性的归纳
五、最终的统一

第八章 传播的未来
——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实用主义
一、“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用”
二、实践中的理论
三、现代主义的实用主义
四、后现代主义的实用主义
五、案例分析:漫画传播
六、第三条路径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