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云计算&大数据 编程语言
简介
还原与给予: 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 豆 9.4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25 15:11:36
作者:[法] 让-吕克·马里翁
译者:方向红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
ISBN:9787532748112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现象学 哲学 海德格尔 马里翁 胡塞尔 西方哲学 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现代主义 法国
简介· · · · · ·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目录
前言
注释文献
引论:现象学本身
第一章 突破与拓展
第1节 两种解释与一项拓展
第2节 直观的诸领域
第3节 在场的完成
第4节 对含义不了解?
第5节 无直观的在场
第6节 被给予的明见性
第7节 作为问题的被给予性
第二章 存在者与现象
第1节 对存在论弃而不用
第2节 存在论的方法
第3节 “被还原”到当下客观性的“现象”
第4节 从不显现的现象到“存在的现象”
第5节 还原的两种含义
第6节 双重还原——“此在”
第7节 双重还原——虚无
第三章 本我与此在
第1节 笛卡尔在海德格尔道路上的形象
第2节 原初交锋的现象学主旨
第3节 第一个耽搁:未经规定的“我在”
第4节 第二个耽搁:世内存在者的持留性
第5节 “此在”作为对“本我”的“拆解”
第6节 “此在”作为对“本我”的确证
第7节 “本我”的重复性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或存在论差异
第1节 突破与差异:“存在与时间”
第2节 显现与延迟
第3节 出现与按语
第4节 最根本的不可思议之处
第5节 “存在问题”无法还原到“存在论差异”
第6节 存在问题作为发问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
第7节 通过“存在论差异”无法认清存在论
差异
第五章 存在与区域
第1节 存在论的可能性
第2节 作为“普遍的和真正的存在论”的现象学
第3节 匿名的存在论概念
第4节 对象性的形式特征
第5节 第一个不足:根据普遍性
第6节 第二个不足:根据还原
第7节 在存在之外的“自我”
第六章 虚无与要求
第1节 通向“存在的现象”
第2节 “此在”之情绪
第3节 虚无作为存在之诠释学
第4节 最后的呼声——要求
第5节 深度无聊
第6节 第三个还原
第7节 在存在之外的“此”
结束语:被给予的诸形象
注释文献
引论:现象学本身
第一章 突破与拓展
第1节 两种解释与一项拓展
第2节 直观的诸领域
第3节 在场的完成
第4节 对含义不了解?
第5节 无直观的在场
第6节 被给予的明见性
第7节 作为问题的被给予性
第二章 存在者与现象
第1节 对存在论弃而不用
第2节 存在论的方法
第3节 “被还原”到当下客观性的“现象”
第4节 从不显现的现象到“存在的现象”
第5节 还原的两种含义
第6节 双重还原——“此在”
第7节 双重还原——虚无
第三章 本我与此在
第1节 笛卡尔在海德格尔道路上的形象
第2节 原初交锋的现象学主旨
第3节 第一个耽搁:未经规定的“我在”
第4节 第二个耽搁:世内存在者的持留性
第5节 “此在”作为对“本我”的“拆解”
第6节 “此在”作为对“本我”的确证
第7节 “本我”的重复性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或存在论差异
第1节 突破与差异:“存在与时间”
第2节 显现与延迟
第3节 出现与按语
第4节 最根本的不可思议之处
第5节 “存在问题”无法还原到“存在论差异”
第6节 存在问题作为发问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
第7节 通过“存在论差异”无法认清存在论
差异
第五章 存在与区域
第1节 存在论的可能性
第2节 作为“普遍的和真正的存在论”的现象学
第3节 匿名的存在论概念
第4节 对象性的形式特征
第5节 第一个不足:根据普遍性
第6节 第二个不足:根据还原
第7节 在存在之外的“自我”
第六章 虚无与要求
第1节 通向“存在的现象”
第2节 “此在”之情绪
第3节 虚无作为存在之诠释学
第4节 最后的呼声——要求
第5节 深度无聊
第6节 第三个还原
第7节 在存在之外的“此”
结束语:被给予的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