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
简介
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解读与重构: 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 豆 0.0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11-09 20:42:02
作者:胡毅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
ISBN:9787112177011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胡毅 社区更新 张京详 居住 城市规划 城市研究 空间生产 住区
简介· · · · · ·
《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解读与重构: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读者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工作者、学生和从事相关研究工作者。《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解读与重构: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以全球化空间生产和中国大规模城市空间转型重组为背景,集中从南京城市住区更新的背景和历史文化等地方性资源为突破口,探寻城市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新路径,既是对空间生产理论在中国本土应用的一次重要尝试,又具有解决中国城市住区更新中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可行性。
目录
前言
第1章城市住区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1.1中国当代住区更新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中国当代住区更新的背景与特征
1.1.2研究意义
1.2城市住区更新理论研究进展
1.2.1原因:对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理论的探讨
1.2.2过程:对角色关系的模式探讨
1.2.3结果:对社会空间变化的理论探讨
1.2.4评判标准:对城市住区更新的衡量
1.3西方城市住区更新实践进展
1.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的住区更新:社会住房建设占据主导
1.3.2市场导向的住区更新与住房私有化(Right—to—Buy)
1.3.3邻里复兴:由“量”过渡到“质”
1.3.4当代西方住区更新的主题:住房混合和社会融合
1.4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2三个实证案例的选择与调查基本情况
第2章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住区更新解析
2.1空间的再定义: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2.1.1从福柯的权力空间谈起
2.1.2列斐伏尔关于社会关系空间的阐释
2.1.3哈维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的逻辑
2.1.4新马洛杉矶学派的文化空间生产
2.2对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的理解
2.2.1列斐伏尔的元理论
2.2.2哈维对空间三元辩证的定义与再定义
2.2.3索亚对空间二元化对立的破除
2.3对住区更新的解读: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2.3.1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住区更新
2.3.2新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住区更新
第3章中国城市住区更新历程的回顾
3.1计划经济体制中为生产型城市服务的住区更新(1949~1978年)
3.1.1短缺经济下的住房建设
3.1.2国家权力下的单位社会:集体化的生产空间
3.1.3以产权更新为主的住区更新方式
3.2改革开放初期向生产领域转变的住区更新(1978~1998年)
3.2.1住房建设由消费领域转变为生产领域
3.2.2住区空间商品化的萌芽
3.2.3更新领域逐步向私人资本开放
3.3市场建构时期资本价值导向的住区更新(1998~2010年)
3.3.1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3.3.2积累空间由单位完全转变为城市
3.3.3以住区更新为手段的资本逐利
3.4价值转向:效率与公平的新均衡(2010年至今)
第4章文化的空间生产——内城住区更新的实证
4.1南京老城南的前世今生
4.1.1抹不去的历史空间:一度的繁华
4.1.2跟不上的城市步伐:南京市老城南更新改造的“语境”(discourse)
4.1.3更新前的社区现状:物质空间衰退与社会空间多样
4.2正在进行时:住区更新面临的资本摧毁
4.2.1地方政府的更新困境:资金就地平衡之困
4.2.2国有资本的介入:受限制的资本开发
4.2.3专家、本地精英和中央政府的多次阻断依旧无法阻止大规模拆迁
4.2.4居民的集体反抗
4.2.5协调指挥部门的成立
4.3参与主体的空间生产关系转变
4.3.1地方政府:从城市福利的提供者到空间生产的操纵者
4.3.2开发企业(国有企业):从政府的分支到开发商
4.3.3居民:从更新的合作者到空间生产的抵抗者
4.3.4住区本身:功能不断置换以适应资本持续发展
4.3.5非物的行动者(Non—material):各类政策文件、精英网络(network)和专家知识
4.4双城记:老城南南捕厅里的“熙南里”(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的思考)
4.4.1原有空间实践的消亡——被拼贴复制的“熙南里”
4.4.2空间的表征——文化的符号化
4.4.3再现的空间——全球化都市的塑造
第5章资本的空间生产——城中村住区更新的实证
5.1城市空间的不平衡发展(UnevenDevelopment)
5.1.1马克思对资本的空间不平衡发展阐述
5.1.2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城市空间的不平衡发展
5.1.3城乡的不平衡发展
5.2南京江东村的空间更新
5.2.1村落空间的发展历程
5.2.2江东村的社会空间生产
5.2.3住区空间更新:空间生产下推进主体改变
5.3城乡不平衡的空间生产
5.3.1资本的不平衡
5.3.2制度的不平衡
5.3.3社会空间的不平衡
5.4.新空间的诞生:中产阶层社区
5.4.1对生产、消费和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生产
5.4.2资本的回流
5.4.3新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空间界限
5.5小结:中国城市资本不平衡发展的特有属性
第6章边缘空间的生产——四个保障性安置住区的实证
6.1保障性安置住区:再建的边缘空间
6.1.1安置区从何而来?
6.1.2四个安置住区:被边缘化的空间
6.1.3安置住区的社会空间:群体贫困的地域性集中
6.2日常生活的再生产
6.2.1就业环境的变化
6.2.2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
6.2.3难以建立的邻里归属感
6.2.4心理空间的变化
6.3日常生活的重建个案
6.3.1为了户口
6.3.2更新到来的那一刻
6.3.3何处是我家?
6.3.4.“忍受”新的生活
6.4.边缘空间的生产
6.4.1住区空间的分化与碎化
6.4.2负。凼的极化与舟生广
第7章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性危机——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透视
7.1中国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性危机:资本、权力控制的日常生活
7.1.1利益参与主体权力的非均衡
7.1.2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空间生产成果
7.1.3居民日常生活的被剥夺
7.2空间正义缺失的内在机制
7.2.1转型初期经济目标导向下社会正义价值观的缺失
7.2.2制度结构对资本自由市场的强化
7.2.3受限的权利表达途径
7.2.4缺少可以沟通平衡的力量:NGO组织
第8章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建立一个正义价值观的住区更新
8.1中国当前社会发展转型与走向的研判
8.1.1全球新自由主义空间生产的广泛影响
8.1.2城市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空间
8.1.3空间生产的价值日益凸显
8.1.4城市发展的转型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的调整
8.2空间正义的理论架构
8.2.1正义的价值论
8.2.2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
8.2.3空间正义理论小结
8.2.4对空间正义的实践探索
8.3空间正义之于当代中国城市住区更新
8.3.1空间正义之于城市住区更新
8.3.2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如何实现
8.3.3中国住区更新的路径选择:渐进的改革
8.4重构城市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
8.4.1空间正义的前提:更新主体力量的均衡
8.4.2空间程序正义:公正、独立、执行有效的制度政策
8.4.3空间结果正义:利益再分配的调节
8.4.4城市规划:技术工具向利益分配的公共政策转变
8.4.5寻求住区更新空间正义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第9章结论与展望
9.1主要结论
9.2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1章城市住区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1.1中国当代住区更新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中国当代住区更新的背景与特征
1.1.2研究意义
1.2城市住区更新理论研究进展
1.2.1原因:对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理论的探讨
1.2.2过程:对角色关系的模式探讨
1.2.3结果:对社会空间变化的理论探讨
1.2.4评判标准:对城市住区更新的衡量
1.3西方城市住区更新实践进展
1.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的住区更新:社会住房建设占据主导
1.3.2市场导向的住区更新与住房私有化(Right—to—Buy)
1.3.3邻里复兴:由“量”过渡到“质”
1.3.4当代西方住区更新的主题:住房混合和社会融合
1.4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2三个实证案例的选择与调查基本情况
第2章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住区更新解析
2.1空间的再定义: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2.1.1从福柯的权力空间谈起
2.1.2列斐伏尔关于社会关系空间的阐释
2.1.3哈维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的逻辑
2.1.4新马洛杉矶学派的文化空间生产
2.2对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的理解
2.2.1列斐伏尔的元理论
2.2.2哈维对空间三元辩证的定义与再定义
2.2.3索亚对空间二元化对立的破除
2.3对住区更新的解读: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2.3.1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住区更新
2.3.2新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住区更新
第3章中国城市住区更新历程的回顾
3.1计划经济体制中为生产型城市服务的住区更新(1949~1978年)
3.1.1短缺经济下的住房建设
3.1.2国家权力下的单位社会:集体化的生产空间
3.1.3以产权更新为主的住区更新方式
3.2改革开放初期向生产领域转变的住区更新(1978~1998年)
3.2.1住房建设由消费领域转变为生产领域
3.2.2住区空间商品化的萌芽
3.2.3更新领域逐步向私人资本开放
3.3市场建构时期资本价值导向的住区更新(1998~2010年)
3.3.1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3.3.2积累空间由单位完全转变为城市
3.3.3以住区更新为手段的资本逐利
3.4价值转向:效率与公平的新均衡(2010年至今)
第4章文化的空间生产——内城住区更新的实证
4.1南京老城南的前世今生
4.1.1抹不去的历史空间:一度的繁华
4.1.2跟不上的城市步伐:南京市老城南更新改造的“语境”(discourse)
4.1.3更新前的社区现状:物质空间衰退与社会空间多样
4.2正在进行时:住区更新面临的资本摧毁
4.2.1地方政府的更新困境:资金就地平衡之困
4.2.2国有资本的介入:受限制的资本开发
4.2.3专家、本地精英和中央政府的多次阻断依旧无法阻止大规模拆迁
4.2.4居民的集体反抗
4.2.5协调指挥部门的成立
4.3参与主体的空间生产关系转变
4.3.1地方政府:从城市福利的提供者到空间生产的操纵者
4.3.2开发企业(国有企业):从政府的分支到开发商
4.3.3居民:从更新的合作者到空间生产的抵抗者
4.3.4住区本身:功能不断置换以适应资本持续发展
4.3.5非物的行动者(Non—material):各类政策文件、精英网络(network)和专家知识
4.4双城记:老城南南捕厅里的“熙南里”(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的思考)
4.4.1原有空间实践的消亡——被拼贴复制的“熙南里”
4.4.2空间的表征——文化的符号化
4.4.3再现的空间——全球化都市的塑造
第5章资本的空间生产——城中村住区更新的实证
5.1城市空间的不平衡发展(UnevenDevelopment)
5.1.1马克思对资本的空间不平衡发展阐述
5.1.2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城市空间的不平衡发展
5.1.3城乡的不平衡发展
5.2南京江东村的空间更新
5.2.1村落空间的发展历程
5.2.2江东村的社会空间生产
5.2.3住区空间更新:空间生产下推进主体改变
5.3城乡不平衡的空间生产
5.3.1资本的不平衡
5.3.2制度的不平衡
5.3.3社会空间的不平衡
5.4.新空间的诞生:中产阶层社区
5.4.1对生产、消费和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生产
5.4.2资本的回流
5.4.3新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空间界限
5.5小结:中国城市资本不平衡发展的特有属性
第6章边缘空间的生产——四个保障性安置住区的实证
6.1保障性安置住区:再建的边缘空间
6.1.1安置区从何而来?
6.1.2四个安置住区:被边缘化的空间
6.1.3安置住区的社会空间:群体贫困的地域性集中
6.2日常生活的再生产
6.2.1就业环境的变化
6.2.2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
6.2.3难以建立的邻里归属感
6.2.4心理空间的变化
6.3日常生活的重建个案
6.3.1为了户口
6.3.2更新到来的那一刻
6.3.3何处是我家?
6.3.4.“忍受”新的生活
6.4.边缘空间的生产
6.4.1住区空间的分化与碎化
6.4.2负。凼的极化与舟生广
第7章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性危机——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透视
7.1中国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性危机:资本、权力控制的日常生活
7.1.1利益参与主体权力的非均衡
7.1.2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空间生产成果
7.1.3居民日常生活的被剥夺
7.2空间正义缺失的内在机制
7.2.1转型初期经济目标导向下社会正义价值观的缺失
7.2.2制度结构对资本自由市场的强化
7.2.3受限的权利表达途径
7.2.4缺少可以沟通平衡的力量:NGO组织
第8章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建立一个正义价值观的住区更新
8.1中国当前社会发展转型与走向的研判
8.1.1全球新自由主义空间生产的广泛影响
8.1.2城市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空间
8.1.3空间生产的价值日益凸显
8.1.4城市发展的转型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的调整
8.2空间正义的理论架构
8.2.1正义的价值论
8.2.2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
8.2.3空间正义理论小结
8.2.4对空间正义的实践探索
8.3空间正义之于当代中国城市住区更新
8.3.1空间正义之于城市住区更新
8.3.2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如何实现
8.3.3中国住区更新的路径选择:渐进的改革
8.4重构城市住区更新的空间正义
8.4.1空间正义的前提:更新主体力量的均衡
8.4.2空间程序正义:公正、独立、执行有效的制度政策
8.4.3空间结果正义:利益再分配的调节
8.4.4城市规划:技术工具向利益分配的公共政策转变
8.4.5寻求住区更新空间正义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第9章结论与展望
9.1主要结论
9.2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