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编程语言 云计算&大数据

简介

聚珍仿宋体研究

聚珍仿宋体研究 9.0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11-26 07:25:27

作者:孙明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

ISBN:9787030571120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字体 字体设计 聚珍仿宋 中国活字史 设计 Typography 艺术 版本學

简介· · · · · ·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聚珍仿宋体具有其他活字字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印刷界早期开发的活字字体之一;它有着强烈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是广为人知、为成功的活字字体之一;它是活字字体发展的里程碑,既反映了雕版印刷字体向活版印刷字体转变的重要节点,也见证了活版印刷技术向照相排版、桌面排版技术转变的历史进程。

《聚珍仿宋体研究》立足于既往研究,结合第一手资料,结合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是追迹聚珍仿宋体开发的历史进程、探寻其开发的前史、背景、缘由、技术手段、造型思想;构建其在中日两国形成、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各历史时期中聚珍仿宋体的字号、字族构成、字体使用与造型特征,探讨时代、印刷技术演变赋予活字字体的课题以及其对应方法;总结聚珍仿宋体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探索适合今日技术环境下的仿宋字体设计原则。

直接下载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 绪言 1
1.2 本书的目的与意义 3
1.3 本书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内容 5
1.4 本书的重点与难点 6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 6
1.6 研究的方法 7
1.7 本书的构成 7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 9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9
2.2 相关概念 10
第三章 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与丁三在、丁辅之昆仲 20
3.1 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兴衰 21
3.2 丁三在与丁辅之昆仲 29
3.2.1 丁三在的生平与其活动 30
3.2.2 丁辅之的生平及其活动 36
3.3 本章小结 42
第四章 聚珍仿宋体的开发缘由 44
4.1 问题的提起 44
4.2 西式活版印刷技术的普及与民族印刷出版产业的兴起 48
4.3 西式活版印刷技术的效率性与经济性 51
4.4 “佞宋之风”——传统字体审美观念的影响 53
4.5 上海西泠印社吴隐“仿宋聚珍版”木活字的启发 59
4.6 本章小结 71
本章附录 71
附录一《小槐簃吟稿 跋一》 71
附录二《小槐簃吟稿 跋二》 72
附录三《聚珍仿宋版式各种样张 缘起》 72
附录四《丁善之论仿宋板》 73
附录五《聚珍仿宋印书局招股启》 73
附录六《聚珍仿宋版》 73
第五章 丁三在与聚珍仿宋体 75
5.1 聚珍仿宋体的开发技术 75
5.2 聚珍仿宋体的开发计划 82
5.3 聚珍仿宋体的蓝本 85
5.4 本章小结 91
第六章 丁辅之与聚珍仿宋体 93
6.1 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创立及其业务 93
6.2 聚珍仿宋印书局刊行的书籍形态 100
6.3 聚珍仿宋印书局时期聚珍仿宋体的构成 106
6.4 聚珍仿宋印书局与中华书局的合并 113
6.5 本章小结 120
第七章 中华书局与聚珍仿宋体 121
7.1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部概况 121
7.2 《四部备要》等巨著的刊行 125
7.3 聚珍仿宋体字族的完成 150
7.4 中华书局与文岚簃因侵害著作权涉讼上告案 154
7.5 本章小结 159
本章附录 160
附录一 《中华书局与文岚簃因侵害著作权涉讼上告案》判决文 160
附录二 《〈四部备要〉改印洋装缘起》 161
附录三 《增辑〈四部备要〉缘起》 163
附录四 《校印〈四部备要〉缘起》 163
附录五 《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预约章程》 163
附录六 《校印〈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缘起》 164
第八章 聚珍仿宋体的国内外影响及其流变 165
8.1 聚珍仿宋体的国内影响 165
8.1.1 20世纪初期的仿宋体开发热潮 165
8.1.2 新时期对聚珍仿宋体的覆刻与改刻 173
8.2 聚珍仿宋体向日本的传播与流变 188
8.2.1 聚珍仿宋体向日本的传播 188
8.2.2 日本印刷界对聚珍仿宋体的改刻 206
8.3 本章小结 224
本章附录 225
第九章 聚珍仿宋体的造型与复刻 226
9.1 聚珍仿宋体的字样及其定型 227
9.1.1 字样的来源 227
9.1.2 字样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228
9.1.3 字样的分析 231
9.2 聚珍仿宋体长体的改刻试作 277
9.3 本章小结 284
第十章 总结 285
10.1 聚珍仿宋体的开发、历史演变进程 285
10.2 聚珍仿宋体的历史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287
10.3 中华传统文脉的历史延续性及向传统的回归 290
本章附录 292
本书附录 295
参考文献 306
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