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设计 职场办公
简介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中医抗菌史 豆 7.8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10-25 12:57:17
作者:皮国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9-01
ISBN:9787101137019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医疗史 中西医 中医 医学史 皮国立 近代史 历史 思想史
简介· · · · · ·
本书从医学史出发,聚焦中西医激烈冲突、论战的近代中国社会,力图重现一段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和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来构筑一套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药可以发挥的空间。 作者不盲从西方理论,从传统文化中构思,创造从“重层医史”的视角出发的新研究。先铺陈出中西医论争的时代氛围,并细心地关照了近代中医在古典文献、日常生活养生抗病、医者志业和中西疾病观的对话等各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全面的视角。受现代医学影响,传统中医虽仍为民众信任,但其实有很多论述与临床技术其实是处在一种“准失传”的状态,多数中医不去重视,民众也不知道传统中医有何更强的能耐,国家投入也很薄弱,遂使传统医学的理论、技能的运用范围,愈来愈窄,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历史学研究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作者透过医史的研究,希望能唤醒中医们对自身体系的认...
目录
序 中医抗菌事,得失寸心知
自 序 有“生命”的医疗史
绪 论 中医史与细菌学何干?
第一节 “无中生有”的中医疾病史
第二节 浅谈医疗史研究
第三节 内外史的距离
第四节 从热病的近代转型谈起
第五节 新医史的尝试——“重层医史”
第一章 近代中西医在抗菌论述前的汇通
第一节 中西医初遇时的热病样貌
第二节 瘟疫何处生?
第三节 中西医的身体内外——感受与致病
第四节 中西治疗与预防文化的初遇
第五节 从似曾相识到貌合神离之前
第二章 抗菌书籍史——民国中医的外感热病文献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医书之再刊行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影响与“中医传染病学”渐趋成型
第四节 日本医书的影响
第五节 古典医学在民国时复兴的几条线索
第六节 “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传统中医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诠释疾病的历史——“伤寒”(Typhoid Fever)一病的既存与再生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伤寒“西名汉译”之源流
第三节 “伤寒”的中国医学脉络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温病学的脉络
第五节 病名重释或在中西论争中消亡
第六节 中医的新伤寒论述
第七节 翻译、诠释与再生的中国医史
第四章 菌与气——民国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的吸收、排拒与汇通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第三节 中医吸收细菌说之发轫
第四节 章太炎“据古释菌”之例
第五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第六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二——观察、实验方法与治疗学
第七节 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思维
第八节 “亚学西还”的中医细菌学论述
第五章 新中医的实践与困境——恽铁樵谈《伤寒论》与细菌学
第一节 弃文从医的经过
第二节 恽铁樵之历史地位与本章问题意识
第三节 从古医籍中寻求灵感——读书与临症的再定义
第四节 攘外必先安内——“叶派”流毒与学术反思
第五节 恽铁樵对细菌学的认识与回应
第六节 对中西医病名定义之讨论
第七节 民初中医的困境
第六章 气与个人——中医热病学的身体、疾病与日常空间论述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微生物的现代性与“个人”卫生诞生之社会背景
第三节 细菌学之外:中医视角下的外感热病与“气”的位置
第四节 侧写反细菌视角:中西医汇通下的疾病观
第五节 中医的防病论述及日常生活的转型
第六节 热病的医疗空间、居处与日常生活
第七节 中国“个人式卫生”的反思
第七章 民国中医的防疫技术与抗菌思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民国中医对防疫问题之检讨
第三节 实际案例:山西太原
第四节 防疫药品——消毒杀菌话语之转化
第五节 薰香:空气、消毒与清洁
第六节 探索失落的中医防疫技术
第八章 调养、饮食与禁忌——古典理论在病患世界的转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食物禁忌学说和热病之关系
第三节 近代身体观转型之一例——气与抵抗力
第四节 饿不死的伤寒
第五节 西方的营养、中国的禁忌
第六节 热病后之“虚”与“复”
第七节 个人的卫生现代性诞生——气、血、精身体观的延续与转化
第八节 “现代卫生的异域”——中医式调养
结 论 用中国医学书写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 检讨:贡献与局限
第二节 西风又东风——传统医学视角的文化史
第三节 “重层医史”视角下的医疗史与国史
自 序 有“生命”的医疗史
绪 论 中医史与细菌学何干?
第一节 “无中生有”的中医疾病史
第二节 浅谈医疗史研究
第三节 内外史的距离
第四节 从热病的近代转型谈起
第五节 新医史的尝试——“重层医史”
第一章 近代中西医在抗菌论述前的汇通
第一节 中西医初遇时的热病样貌
第二节 瘟疫何处生?
第三节 中西医的身体内外——感受与致病
第四节 中西治疗与预防文化的初遇
第五节 从似曾相识到貌合神离之前
第二章 抗菌书籍史——民国中医的外感热病文献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医书之再刊行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影响与“中医传染病学”渐趋成型
第四节 日本医书的影响
第五节 古典医学在民国时复兴的几条线索
第六节 “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传统中医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诠释疾病的历史——“伤寒”(Typhoid Fever)一病的既存与再生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伤寒“西名汉译”之源流
第三节 “伤寒”的中国医学脉络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温病学的脉络
第五节 病名重释或在中西论争中消亡
第六节 中医的新伤寒论述
第七节 翻译、诠释与再生的中国医史
第四章 菌与气——民国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的吸收、排拒与汇通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第三节 中医吸收细菌说之发轫
第四节 章太炎“据古释菌”之例
第五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第六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二——观察、实验方法与治疗学
第七节 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思维
第八节 “亚学西还”的中医细菌学论述
第五章 新中医的实践与困境——恽铁樵谈《伤寒论》与细菌学
第一节 弃文从医的经过
第二节 恽铁樵之历史地位与本章问题意识
第三节 从古医籍中寻求灵感——读书与临症的再定义
第四节 攘外必先安内——“叶派”流毒与学术反思
第五节 恽铁樵对细菌学的认识与回应
第六节 对中西医病名定义之讨论
第七节 民初中医的困境
第六章 气与个人——中医热病学的身体、疾病与日常空间论述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微生物的现代性与“个人”卫生诞生之社会背景
第三节 细菌学之外:中医视角下的外感热病与“气”的位置
第四节 侧写反细菌视角:中西医汇通下的疾病观
第五节 中医的防病论述及日常生活的转型
第六节 热病的医疗空间、居处与日常生活
第七节 中国“个人式卫生”的反思
第七章 民国中医的防疫技术与抗菌思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民国中医对防疫问题之检讨
第三节 实际案例:山西太原
第四节 防疫药品——消毒杀菌话语之转化
第五节 薰香:空气、消毒与清洁
第六节 探索失落的中医防疫技术
第八章 调养、饮食与禁忌——古典理论在病患世界的转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食物禁忌学说和热病之关系
第三节 近代身体观转型之一例——气与抵抗力
第四节 饿不死的伤寒
第五节 西方的营养、中国的禁忌
第六节 热病后之“虚”与“复”
第七节 个人的卫生现代性诞生——气、血、精身体观的延续与转化
第八节 “现代卫生的异域”——中医式调养
结 论 用中国医学书写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 检讨:贡献与局限
第二节 西风又东风——传统医学视角的文化史
第三节 “重层医史”视角下的医疗史与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