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

简介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 7.9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11-03 12:18:03

作者:董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

ISBN:9787301162125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传播学 一本实用的工具书 考研 传播 董璐 学术 新闻传播 科普

简介· · · · · ·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第一章传播的类型
1传播
2内向传播
3人际传播
3.1机器辅助的人际传播
3.2经由媒介的传播
3.3约哈里之窗
3.4自我表露
3.5人际传播的动机
4组织传播
4.1组织传播的方向
4.2组织传播的形式
4.3组织传播的功能
4.4组织文化
5群体传播
6大众传播
7国际传播
7.1国际传播的主体
7.2国际传播的特点
8跨文化传播
9全球传播
10健康传播
11公共传播
11.1新闻发言人制度
11.2新闻发言人
11.3新闻发布会
11.4记者招待会
第二章传播模式
1传播学
1.1传播学的学术渊源
1.2传播学的发展背景
1.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4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的区别
2模式
2.1模式的类型
2.2模式的功能
2.3模式的评价标准
3传播模式
3.1传播基本模式的类型
3.2传播模式概览
4传播要素
4.1施拉姆的传播过程八要素
4.2信息与讯息的区别
5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6布雷多克模式/7W模式
7申农—韦弗模式/数学理论
8传播过程理论
9格伯纳模式/传播基本模式
10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10.1编码
10.2解码
10.3反馈
10.4前馈
11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12丹斯螺旋模式
13赖利夫妇模式
14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5马莱茨克模式/大众传播场模式
16纽科姆A—B—X模式
17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第三章传播者
1传播者
1.1普通传播者
1.2职业传播者
1.3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2控制研究
3信源
4把关人
4.1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的特征
4.2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的功能
4.3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5把关人模式
5.1怀特的把关人模式
5.2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模式
5.3选择性守门模式
5.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5.5盖尔顿—鲁奇选择性把关模式
6议程设置
7框架
8报刊的四种理论
8.1集权主义理论
8.2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8.3社会责任理论
8.4苏联—全权主义理论
9媒介的三种模式
10大众传播的功能
10.1大众传播的正功能
10.2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1传播控制
11.1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
11.2大众传媒自身的控制
11.3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11.4受众的控制
12大众传播的体制
12.1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
12.2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
12.3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
12.4大众传媒的所有权与控制
12.5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
13大众媒介的监管
13.1媒介监管的目的
13.2媒介监管的形式
13.3媒介监管的模式
第四章传播媒介
1渠道
2传播媒介
3大众媒介
4媒介组织
4.1媒介组织的分类
4.2媒介组织的三个重要目标
5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
5.1人类传播的五次飞跃
5.2“最后7分钟”
5.3媒介发展的基本路径
5.4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6印刷媒介
6.1印刷媒介的历史作用
6.2印刷媒介的特征
7出版商
8报纸
8.1报纸的特征
8.2阅读率
8.3发行量
8.4付费发行
8.5大报
8.6小报
8.7倒金字塔形式
8.8黄色新闻
8.9网络报纸
8.10报刊史上的四座里程碑
9杂志
9.1费用基数
9.2媒介指标调查公司
9.3掏粪者
9.4数字杂志
9.5直投杂志
9.6样书
10图书
10.1畅销书排行榜
10.2电子图书
11电报
12广播电视业
13广播
13.1收听率
13.2电台受众份额
13.3广播网
13.4调幅广播
13.5调频广播
13.6数字广播
14电视
14.1非商业性电视台
14.2商业电视台
14.3无线电视
14.4有线电视
14.5卫星电视
14.6模拟电视
14.7数字电视
14.8网络电视
14.9试播节目
14.10收视率
14.11电视节目受众份额
14.12视频点播
15电影
15.1视觉暂留
15.2Phi现象
15.3电影时代的开始
15.4大卫·格里菲斯
15.5无声电影
15.6有声电影
15.7彩色电影
15.8数字电影
15.9电影的发展路径
15.10蒙太奇
15.11院线制
15.12收入分享
15.13电影史上的五座里程碑
16录音业
16.1留声机
16.2样带
16.3爵士乐
16.4摇滚乐
16.5DJ
16.6《公告牌》排行榜
16.7MTV
16.8MP3
16.9Napster
16.10CD
16.11数字视频光盘
17新媒介
17.1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17.2新媒介的分类
17.3媒介融合
17.4数字技术
17.5因特网
17.6万维网
17.7超链接
17.8网站
17.9电子邮件
17.10新闻组
17.11搜索引擎
17.12社交媒介
17.13虚拟社区
17.14博客
17.15电信媒介
17.16新媒介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18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9媒介选择的或然率
20传播的偏向
20.1偏倚时间的媒介
20.2偏倚空间的媒介
2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1.1媒介冷热论
21.2媒介延伸论
21.3“地球村”
21.4媒介即讯息论
22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23第四权力
24媒介的功能
24.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4.2经典的媒介四功能论
24.3施拉姆的功能学说
25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26媒介全球化
第五章传播材料和内容
1信息
1.1信息的特征
1.2信息的分类
1.3信息的功能
1.4信息的三要素
1.5信息流量
2信息化
3信息社会
4噪音
5冗余
6熵
7信息论
7.1传播学的基础三论
7.2系统论
7.3控制论
8信息流理论
9信号
10符号
10.1符号的特征
10.2符号的分类
10.3信号和符号的区别
10.4符号学
11语言符号
11.1语言符号的特点
11.2语义三角图
11.3语言符号的类型
11.4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2非语言符号
12.1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2.2非语言符号的分类
12.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
13符号互动理论
14共同经验范围
15语义学
16语用学
17抽象
17.1抽象思维
17.2抽象阶梯
18语言的特性
19语言的误用
20大众传播的内容
20.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
20.2传播内容的三个范畴
20.3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流程
20.4大众传播内容的把关行为
21易读性
21.1易读性公式
21.2弗雷奇公式
21.3冈宁灰雾指数
21.4填空法
22可获得性
23讯息
23.1文本
23.2信息、符号与讯息之间的区别
24文化
24.1大众文化
24.2大众
25谣言
26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
第六章受众
1受众
1.1受众与受传者的区别
1.2受众的类型
1.3受众的特点
1.4受众的角色
1.5受众的动机
2信宿
3社会化
3.1社会化机制
3.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机制
4解释学理论
5行为主义心理学
5.1经典条件反射
5.2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5.3强化理论
6认知心理学
7平衡理论
7.1一致理论
7.2态度改变
8对称理论
9调和理论
10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一贯性理论
11信息处理理论
11.1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
11.2安德森的信息整合理论
11.3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11.4信息处理的概略理论
12受众心理的特点
13使用与满足理论
13.1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3.2传播的个人功能
13.3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3.4罗森格伦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13.5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四重范畴
13.6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14受众期望—价值理论
15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16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动机
17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17.1选择性暴露
17.2选择性注意
17.3选择性理解
17.4选择性记忆
18解释受众选择性心理的五种理论
18.1个人差异论
18.2社会范畴论
18.3社会关系论
18.4文化规范论
18.5社会参与论
18.6受众选择的整合模式
19受众的从众行为
19.1谢里夫的群体规范
19.2奥许的群体压力
20受众的逆反心理
21关于受众的观念的演变
21.1被动的受众
21.2顽固的受众
21.3主动型受众
21.4受众细分
22受众的价值
23受众的权利
24收视类型
24.1频道扫描策略
24.2频道冲浪
24.3频道逗留时间
24.4闪频
24.5观众收看流程理论
25媒介暴力可能产生的效果
25.1刺激理论
25.2宣泄理论
25.3班图拉的波波娃娃实验
26沙发土豆
26.1鼠标土豆
26.2容器人
26.3单向度人
26.4成瘾性媒介使用
26.5媒介依存症
26.6他律性欲望主义
27亲社会行为
28粉丝
29媒介素养
第七章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
1.1传播效果的四个层面
1.2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3大众传播效果的分类
1.4时间与意图组合的传播效果类型
1.5传播功能
2子弹理论
2.1本能心理学
2.2大众社会理论
2.3弗洛伊德学说
3宣传
3.1《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3.2说服
3.3《宣传的完美艺术》
3.4新闻的客观性
3.5三色宣传
4霍夫兰的美国陆军研究
4.1说服研究
4.2说服技巧与说服效果
4.3说服主体与说服效果
5态度改变的功能取向
6态度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7说服的技巧
7.1采用图像
7.2诉诸幽默
7.3诉诸性感
7.4重复
8说服理论的新模式
9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
10莱平格尔的说服模式
11间接效果理论
11.1直接影响假说
11.2“火星人入侵”事件的另一个视角
12有限效果理论
13德福勒心理动力学模式
14两级流动传播
14.1《人民的选择》
14.2意见
14.3追随者
14.4舆论领袖与追随者的区别
15创新的扩散
15.1散布研究
15.2多级传播模式
15.3创新
15.4创新的决定过程
15.5创新扩散中的异质性
15.6创新的传播渠道
15.7创新采用者的类型
15.8创新扩散传播的“S”形曲线
15.9变革推动者
15.10创新的后果
16新闻的散布
17适度效果
18教养理论
18.1文化指标研究
18.2冷酷世界症候群
18.3拟态环境
18.4主流化
18.5共鸣
18.6电视的3B
18.7暴力指数
18.8类社会关系
19沉默的螺旋
19.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关键概念
19.2大众传播对民意产生巨大效果的原因
19.3舆论
19.4参照群体理论
20第三者效果
21媒介霸权理论
22议程设置的效果
22.1有关“水门事件”
22.2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
22.3议程偏颇
22.4铺垫作用
22.5议题的强制性接触
22.6抽象议题
22.7时滞问题
22.8议程建构
23知识沟假说
23.1导致知识沟产生的因素
23.2缩小知识沟的条件
23.3信息沟理论
23.4信息寻求行为等级图
23.5上限效果理论
23.6文化资本
24强大效果模式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25.1对效果研究的评价
25.2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
26媒介的社会离心与向心效果
第八章传播的应用
1传播研究
2新闻采集与报道
2.1新闻
2.2新闻价值
2.3新闻准则
2.4新闻与报道的种类
2.5编辑方针
2.6印刷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的异同
2.7在线新闻
2.8摄影报道
2.9公共新闻
2.10通讯社
2.11卫星新闻采集技术
3广告
3.1广告的四种基本功能
3.2广告的分类
3.3广告活动
3.4广告主体
3.5广告代理制
3.64A广告公司
3.7独特销售主张
3.8定位
3.9目标受众
3.10文案
3.11千人成本
3.12网络广告
4公共关系
4.1传媒炒作
4.2公开宣传
4.3广告与公共关系
4.4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4.5公共关系传播
4.6公众
4.7公关公司
4.8公关活动的程序
4.9公共关系的领域
4.10在线公共关系
5营销
5.1营销与广告
5.2营销与销售
5.3市场细分
5.4品牌
5.54P营销组合
5.64C营销组合
5.74R营销组合
5.8整合营销传播
6市场调查
6.1社会调查
6.2受众调查
6.3营销调查
6.4广告调查
6.5公关调查
6.6媒介调查和审计机构
7媒体经济学
7.1媒介经济的特殊性质
7.2媒介经营与管理
7.3媒介产业
7.4媒介集团
7.5广播电视所有制形式
8文化产业
8.1文化生产
8.2文化创意产业
第九章媒介法规与伦理
1第一修正案
2信息自由法案
3诽谤
3.1对诽谤诉讼的辩护
3.2诽谤的几种形式
4隐私权
4.1侵犯隐私与诽谤
4.2侵入
5保护新闻来源
5.1新闻保障法
5.2不公开
6版权
7淫秽与色情
7.1《希克林准则》
7.2《儿童电视法案》
8《1996年电信法案》
9对媒介的非正式控制
10新闻传播的个人道德规范
11方针手册
12印刷媒介的组织方针
13美国电影协会评级系统
14意见调查员
15潜网
16普利策奖
17新闻的偏差
18新闻和编辑政策
19媒介与社会化
19.1早期窗户
19.2《童年的消逝》
19.3《娱乐至死》
19.4《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20大众娱乐理论
21大众社会
22作茧效应
23赋予社会地位
24信息主权
25文化霸权
26文化帝国主义
26.1文化统治论
26.2文化分析论
27文化商品化
27.1信息娱乐化
27.2娱乐化新闻
27.3第五等级
28电子乌托邦
29媒介义务
29.1社会责任
29.2公共利益
30媒介伦理
第十章传播学主要流派和大家
1经验学派
2批判学派
2.1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特征对比
2.2西方马克思主义
2.3批判学派的主要取向
3法兰克福学派
4芝加哥学派
4.1芝加哥学派的关键人物
4.2洛克菲勒基金会
4.3佩恩基金
5解释学派
6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7哥伦比亚学派
8帕洛阿尔托学派
9人文主义理论
10功能分析理论
11技术决定论
12美国社会科学的根源
12.1奥古斯特·孔德
12.2埃米尔·涂尔干
12.3乔治·西梅尔
12.4查尔斯·H.库利
12.5加布利埃尔·塔尔德
12.6马克斯·韦伯
12.7威廉斯·冯特
13最早关注传播问题的美国社会学家
13.1约翰·杜威
13.2乔治·H.米德
13.3罗伯特·E.帕克
14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14.1哈罗德·D.拉斯韦尔
14.2库尔特·勒温
14.3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14.4卡尔·I.霍夫兰
15威尔伯·L.施拉姆
16哈罗德·A.英尼斯
17罗伯特·K.默顿
18马歇尔·麦克卢汉
19沃尔特·李普曼
20利昂·费斯廷格
21诺伯特·维纳
22克劳德·E.申农
23沃伦·韦弗
第十一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1科学方法
2传播研究的分类
2.1应用性调查研究和理论性调查研究
2.2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2.3横剖式研究和纵贯式研究
2.4统计调查和实地调查
3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
4范式
5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6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7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7.1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7.2三角测量
8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9假设
10归纳
11演绎
12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联系
13因果关系
13.1相关
13.2虚假关系
13.3因变量
13.4自变量
13.5变量
14测量
14.1测量尺度的分类
14.2测量的质量
15抽样调查
15.1抽样的术语
15.2概率抽样
15.3非概率抽样
15.4典型调查
15.5普查
16问卷
16.1封闭式问题
16.2开放式问题
16.3关联问题
16.4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
16.5回收率
16.6问卷的编码
16.7李克特量表
16.8倾向性
16.9二次分析
17访谈法
17.1结构式访问
17.2非结构式访问
18观察法
18.1观察法的种类
18.2个案研究法
18.3民族志学方法
18.4实地观察
19实验法
19.1受控变量
19.2实验组
19.3随机化
19.4配对法
19.5前测
19.6双盲实验
19.7现场实验
19.8知情同意
19.9匿名
19.10自愿参与
20内容分析法
20.1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20.2非介入性研究
21统计
21.1描述性统计
21.2推论统计
21.3定量分析
21.4定性分析
21.5操作性定义
21.6零假设
21.7单变量分析
21.8集中趋势
21.9离散趋势
21.10连续变量
21.11离散变量
21.12双变量分析
21.13路径分析
21.14显著性水平
22调查研究报告
22.1摘要
22.2个案式解释
22.3通则式解释
23互联网调查
23.1互联网收集数据的方法
23.2互联网研究的优势和劣势
附录传播学基础与经典作品1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