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编程语言 人工智能
简介
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 豆 7.5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8-17 14:38:19
作者:沙培德 (Peter Zarrow)
译者:高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
ISBN:9787300188874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近代史 历史 近代史 沙培德 民国史 民国 思想史
简介· · · · · ·
为理解中华民国,本书并不采取直线叙述,而是以专题章节的形式提供对于中国转型这一中心主题的深度阐发,再将它们综合起来,编织入整体的叙述。尽管本书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推进的,但是每一部的各章都用一种更为聚焦的方式考察那几十年中的特定方面:政治、社会关系、思想、外交、经济以及其他主题。因此,本书避免单一的故事线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教科书的作品。将其抟为一体的是贯穿这一时代内外的一系列重复出现的主题。通过检查不同颜色的丝线,我们就可以看到外衣是怎样织成的。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与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在外国干涉、战争与经济紊乱的情况下,中国古老的王朝政治制度以及支持它的社会结构瓦解了。成百上千万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为了自己与家族(有时是民族)的尊严——而努力奋斗。民族本身也有待构建。如我们将看到的,尽管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国认同的版本,但正是在2...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部通向革命之路(1895—1919)
第一章儒家激进主义的兴起
制度变革的要求
政治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文化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意识形态革命
第二章1911年:历史与历史叙述
作为序幕的辛亥革命
作为阶段的辛亥革命
作为保守社会变革的政治革命
清朝的结构性崩溃
革命氛围
第三章清朝覆灭过程中的观念与理想
帝国与国家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梁启超
汉民族主义:种族与革命
第四章从军事独裁者到军阀
早期民国政治
外交与君主制
军阀主义与军阀时期(1916—1927)
军阀主义的动因与影响
第五章乡村社会状况
乡村生活的基本样式
乡村社会的解体
农民:抵抗、造反与革命
定义
第六章城市社会变化
城市发展: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
新兴社会力量:工人
新兴社会力量:学生、妇女
第七章知识分子、民国与新文化
立宪主义、联邦主义与改革
新文化运动
孔教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民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二部民族主义与革命(1919—1937)
第八章五四运动中的政治与文化
五四运动(1919—1921)
帝国主义与自由主义
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
文化革命与社会变革
现代国家与变革的限度
第九章国家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
“问题与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列主义
“科玄”论战与现代中国保守主义
无政府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界定马克思主义
五四话语中的共同主题
第十章政党政治的兴起
广州与早期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五卅”运动(1925年)
第十一章国民革命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
意识形态与国民党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农民阶级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妇女
第十二章北伐与蒋介石的崛起
北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民革命与权力的巩固
第十三章南京十年(1928—1937):国民党时期
南京十年的国家建设
蓝衣与新生活: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
经济、国家与社会
正当性、民族主义与异见
第十四章农民与共产党人
求生存: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富田事变与游击战的经验教训
知识分子与对群众的发现
第三部战争与革命(1937—1949)
第十五章抗日战争(1937—1945)
日本侵华
战争中的国民党人
战时的重庆与南京
第十六章毛泽东、毛泽东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走向1949年的毛泽东主义
整风
群众路线
第十七章革命与内战
政治抗争与内战
共产党人与农民(1937—1946)
农民与政治:激进化
结语
索引
致谢
第一部通向革命之路(1895—1919)
第一章儒家激进主义的兴起
制度变革的要求
政治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文化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意识形态革命
第二章1911年:历史与历史叙述
作为序幕的辛亥革命
作为阶段的辛亥革命
作为保守社会变革的政治革命
清朝的结构性崩溃
革命氛围
第三章清朝覆灭过程中的观念与理想
帝国与国家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梁启超
汉民族主义:种族与革命
第四章从军事独裁者到军阀
早期民国政治
外交与君主制
军阀主义与军阀时期(1916—1927)
军阀主义的动因与影响
第五章乡村社会状况
乡村生活的基本样式
乡村社会的解体
农民:抵抗、造反与革命
定义
第六章城市社会变化
城市发展: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
新兴社会力量:工人
新兴社会力量:学生、妇女
第七章知识分子、民国与新文化
立宪主义、联邦主义与改革
新文化运动
孔教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民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二部民族主义与革命(1919—1937)
第八章五四运动中的政治与文化
五四运动(1919—1921)
帝国主义与自由主义
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
文化革命与社会变革
现代国家与变革的限度
第九章国家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
“问题与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列主义
“科玄”论战与现代中国保守主义
无政府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界定马克思主义
五四话语中的共同主题
第十章政党政治的兴起
广州与早期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五卅”运动(1925年)
第十一章国民革命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
意识形态与国民党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农民阶级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妇女
第十二章北伐与蒋介石的崛起
北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民革命与权力的巩固
第十三章南京十年(1928—1937):国民党时期
南京十年的国家建设
蓝衣与新生活: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
经济、国家与社会
正当性、民族主义与异见
第十四章农民与共产党人
求生存: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富田事变与游击战的经验教训
知识分子与对群众的发现
第三部战争与革命(1937—1949)
第十五章抗日战争(1937—1945)
日本侵华
战争中的国民党人
战时的重庆与南京
第十六章毛泽东、毛泽东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走向1949年的毛泽东主义
整风
群众路线
第十七章革命与内战
政治抗争与内战
共产党人与农民(1937—1946)
农民与政治:激进化
结语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