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人工智能 其它
简介
股权战争: 创投界的MBA式教案 豆 7.8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8-18 15:37:34
作者:苏龙飞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
ISBN:9787521601749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股权 金融 资本市场 商业 股权管理 经济·商业 管理 法律
简介· · · · · ·
民企融资上市,会需要陌生的资本方介入,遭遇创业伙伴的想法分歧,甚至会遇到家事变故的侵扰。面对不熟悉的规则世界,创始人江湖老大的心态、把董事会开成家长会的习惯思维,和投资人往往不在一个平台思考,也不在一个平台说话,诸多残酷的股权战争由此而生。这也是中国民企发展至今的必经过程。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交锋跃上报端已非罕见。激烈冲突的结果,有的是创始人黯然离场——新浪王志东另起炉灶,太子奶李途纯净身出户,土豆网王微出局;创始人重获企业控制权也不乏其事——娃哈哈宗庆后驱逐了达能,阿里巴巴马云重获控股权,雷士照明吴长江再次回归……在此期间,企业本身也受到了深浅不一的伤害。
全新升级版主要对旧版做了两部分的扩展。其一是,既有的案例,当时还未尘埃落定的,根据新进的发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其二是,在既有十四个案例的基础增补了三个案例,分别是宝万之争、苏州大方、华大基因,篇...
目录
第一部分 资本局
企业创业往往需要资本助推,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创始人如何驾驭资本、抓牢自己的控制权?
CASE 1
阿里巴巴:股东三角恋
阿里巴巴集团自从形成马云团队与雅虎、软银三足鼎立的股东格局之后,马云便陷入了控制权旁落的潜在威胁之中。
那场引人瞩目的“支付宝事件”,仅仅是马云与投资人雅虎、软银之间摩擦的一个片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三方恩怨,从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决定给马云投资时就已经注定。
马云向来视孙正义为“资本恩人”,但是对于雅虎的入股,马云必定是追悔莫及。如果不是那场交易,马云绝不可能失去第一大股东地位,更不可能有控制权旁落的风险。但幸运的是,马云最终没有让资本夺走控制权。
评论 桃园三结义之劫 张立峰
CASE 2
雷士照明:股权连环局
中国商界,论及经历的跌宕起伏,或许鲜有人能超越吴长江。他从明星企业雷士照明的创始人,最终出局企业并成了领着14年刑期的戴罪之人。
而这期间,吴长江围绕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三起三落,注定成为中国创投领域的教科书式案例。
借助资本的力量,吴长江完美地解决了创业股东之间的纠纷,之后,却又陷入了一场资本“局中局”,可谓哀其不幸;而为了扳回局面,其又先后突破了规则底线及法律底线,可谓怒其不争。一盘大好的棋局,被吴长江下成如此局面,正所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
评论 雷士博弈的27个关键词 张立峰
CASE 3
永乐电器:对赌的恶果
永乐电器之所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案例,不仅仅是因为身为行业老三被行业老大吞并的轰动,更是中国商界第一个因创始人与资本方对赌失败而失去企业的案例。
如果不是因为陈晓与摩根士丹利的对赌注定要输,他绝不至于吞食将企业卖给黄光裕的苦果。陈晓,这位人称“铁算盘”的上海精明商人,最终没能躲过这出“资本劫”。
评论 对赌——伤人伤己的“双刃剑” 黄嵩
CASE 4
中国动向:惊险的赌局
这是一个观察企业如何赢得“融资对赌”的绝佳样本,双方之间的对赌博弈,其背后是财务投资者的种种利益考量。
同样是私募融资,同样是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对赌,甚至对赌的资本方都同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国动向与永乐电器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相较于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的惨淡收场,中国动向创始人陈义红则笑到了最后。
评论 企业与资本的角色 桂曙光
CASE 5
人和商业:资本的暗箭
凡是从风险投资商处拿过资金的企业创业者,都不会不知道Term Sheet(投资条款清单)为何物。早年美国的VC/PE们用巨大损失与惨痛教训换来的投资经验,最终固化成了Term Sheet的系列标准条款,全方位地保障自己的投资利益。
人和商业这个案例的独特之处在于,让公众见识了VC/PE在向企业投资时,对于自身的利益保障,严密到了何种程度——即使企业遭遇百年难见的金融危机流血上市,VC/PE也可以通过事先的协议条款确保自身投资收益,而创始人则必须付出无偿向对方出让股权的代价。
评论 “滴水不漏”的投资条款 桂曙光
CASE 6
苏州大方:资本劫难
一场借壳未果的资本交易,令苏州大方及郑州大方的创始人李荣生陷入长达三年的刑事官司,并丧失了企业控制权。复盘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完全是一场商业利益纠纷引发的灾难。
虽然此案以检方撤诉告终,李荣生重获自由,但他的这段经历所凸显的多重意蕴,却引人深思。一方面,在资本困局下,不熟悉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民营企业家为求发展,不得不与各类贪婪的机构博弈,作出种种无奈选择。另一方面,李荣生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企业家的典型性格: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受损之后选择以草莽方式维权,最终导致多输局面。
评论一 贪婪、愚昧、欠周详引发的案件 黄立冲
评论二 李荣生的逾矩与汪晓峰的失道 徐沫
CASE 7
华大基因:逆转的创投格局
在此前的创投案例中,资本基本处于强势一方,而创业者处于弱势一方,因而规则更多由资本方主导。而随着创业者对资本规则的熟悉以及资金供需环境的变化,创投双方的强弱势格局开始发生逆转,华大即是典型案例之一。
PE投资华大基因一案,鲜活地折射出了这个行业的众生相。在对明星项目的热切追捧下,投资机构可以不惜抛弃本该有的严谨及风控手段,可以接受超高的估值,可以免去融资方需要提供的商业计划书,甚至可以不做尽职调查,脑中只剩下了抢筹、跟投、傍大款……总之投进去了就是胜利。行业之浮躁,赫然在目。
评论 退却的潮水 梁斐
CASE 8
娃哈哈:非正义的胜利
曾经轰动一时、横跨数年的“达娃事件”,在宗庆后的眼里是“达能强购娃哈哈”,却被外界视作“宗庆后撵走达能”。
在宗的主动爆料下,娃哈哈与法国达能之间那场旷日弥久的股权战争,在公众视野之中拉开了帷幕。其实,与其说是达能与娃哈哈集团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达能与宗庆后个人的矛盾。
这场争端虽说以宗庆后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贯穿始终的是非、对错、公理究竟如何,却留在了每个关注者心中。其背后更加值得拷问的是,中国的市场环境、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及政府机构的公正。
评论 “合而不谋”之下的双输 李寿双
CASE 9
宝万之争:折戟的市场化收购战
2010年,在港股市场围绕国美电器曾轰动之极的“陈黄之争”,让国内公众首次见识了真正市场化的控制权争夺战。2015年,当外界预期姚振华与王石之间的“宝万之争”会成为A股首个市场化的控制权争夺案例时,这场历时三年的博弈,却最终在外力的干预下,以“野蛮人”宝能系减持退出而告终。
“野蛮人”的争议背后,是上自监管层下至公众皆缺乏对控制权市场的统一认知,以及未有效认识到控制权市场的自由竞争,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之一。
宝能系在举牌万科的过程中,几乎用尽了所有市场流行的金融创新工具,通过高杠杆的方式撬动数以百亿的资金,横跨保险、银行理财以及信托、证券、基金子公司等机构通道,轻易绕过了金融分业监管的诸多规则。
宝万之争丰富的舆论场景下,引发了资本圈、法律圈、媒体圈对公司治理制度、收购行为方式、资金组织方式的无数大讨论,并最终加速催化了保险、资管新规的出台。
评论 三个维度评析宝万之争 张巍
第二部分 控制战
联合创业的股东,分歧如何解决?最终会依旧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是变异成水火不容的仇敌?西方的公司治理逻辑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吗?
CASE 10
新浪:城头变幻大王旗
新浪的王志东辞职事件,或许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具有公司治理意义的商业事件。创始人兼CEO被董事会赶下台,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所以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王志东被描述成了充满悲情的人物。
中国的主流商业文化默认的逻辑是:创始人=老板=实际控制人,因而必然是企业的完全掌控者;但西方主流的商业文化逻辑是:创始人/CEO<董事会<股东会,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一整套公司治理模式。
新浪是最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因而当西方逻辑与本土思维发生冲突时,初始阶段的不适与不解几乎不可避免。
评论 割不掉的阑尾 李寿双
CASE 11
国美电器:空前的博弈
陈晓与黄光裕之间那场发生于2010年夏秋之交的“战争”,注定要载入中国商业史册。不仅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所引发的空前关注,更因为这个案例完成了对中国公众最大规模的“公司治理”的普及。
国美控制权的争夺战,于国美而言,实现了理想的结局。张大中的出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在公司治理意义上,既避免了黄光裕的“一股独大”,也避免了陈晓的“内部人控制”。
同时,国美控制权争夺战的不良溢出效应,同样不可忽视。民营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托危机,令原本就跛脚前行的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再次蒙上发展的阴影。
评论 国美变局的标本意义 宁向东
CASE 12
中芯国际:无奈的内讧
中芯国际发展前期因股东诉求分歧而引发内讧,被外界认为是典型的控制权之争。中芯国际面临的似乎是公司治理问题,但又绝不是单纯的公司治理问题那么简单。中芯国际的问题,与其说是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还不如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困境的某种折射。
在东西方冷战余波、国际社会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中芯国际为了突破封锁、培育产业,吸纳了各路背景的资金,最终形成了异常复杂的股东结构。而围绕着中芯国际所形成的央企股东、地方政府股东、主权基金股东、台资股东、美国股东,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中间夹杂着政府意志、财务投资人意志、产业投资人意志、创办人个人意志,在各方意志无法取得平衡之时,内讧则变得无可避免。
评论 中芯国际何去何从 符胜斌
CASE 13
真功夫:从亲属到反目
原本是以姐夫与小舅子相称的创业伙伴,但为了争夺企业的控制权,最终走到了相互敌视、相互仇恨的境地。
潘宇海与蔡达标两大股东,一位感性而重情义,为了安抚对方甚至愿意让出决策权;而另一位是理性但缺乏安全感,为了控制权可以不顾一切。蔡达标有魄力而善于经营,但他深怕控制权被夺走,所以心存疑虑、不安心,最终干出了一系列事情,撕裂了股东之间的情谊。
有时候,好与坏的决策,全在一念之间。真功夫这个案例,夹杂了太多情绪的失控、权欲的膨胀、人性的自私,值得所有联合创业型企业反思。
评论 真功夫事件五大败笔
CASE 14
金山软件:烫手的控制权
严格来说,金山的两大股东求伯君与雷军,称不上存在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甚至到了最后两人争着做“甩手掌柜”。
身为职业经理人的雷军,与老板求伯君前后共事20年,最后能够熬成第二大股东,并且相互之间还能相安无事,只怕除了金山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家了。
之所以最后雷军能取代求伯君掌控金山,并且避免两大股东之间剧烈的控制权争夺,可以说既跟双方的实力消长有关,也跟双方的性格、修养差异有关。
评论 雷军的先抑后扬 梁斐
CASE 15
太子奶:无言的结局
李途纯在其《狱中遗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请求让我们这一代长期背负骂名、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企业家,死后都能得到安抚。”
这位太子奶的缔造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原本与投行之间的一场融资“赌局”,竟然会演化成与政府代言人之间的控制权之争,最终不仅企业风吹雨打花落去,连自己也一度不明不白身陷囹圄。
这个悲剧案例无论剧情如何跌宕,最令人感慨之处,莫过于李途纯致命的性格缺陷,以及复杂至极的政商环境。
评论 三方角力的恶果 卓星煜
第三部分 夫妻劫
两口子共同创业,如若日后婚姻破裂,如何避免因股东的婚姻问题对企业产生重大冲击?
CASE 16
土豆网:离婚效应蝶变
王微与前妻杨蕾之间的一场婚姻财产诉讼,险些将自己一手创立的土豆网的IPO葬送了。它不仅使得土豆网的上市进程延后了多半年时间,而且导致了土豆被当时行业第一的优酷最终收购。
一场婚变,不仅影响到一家企业的生死前途,而且还改写了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可谓是“名垂青史”了。这场婚变引发的企业财产纠葛,究竟能带来多少反思?
评论 “土豆条款”非万能 徐沫
CASE 17
赶集网:股权切割是与非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赶集网联合创始人杨浩然与前妻王宏艳的婚姻财产诉讼,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前妻主张分割财产,前夫则主张婚姻无效,究竟孰是孰非?谁对谁错?
虽然围绕赶集网的婚姻财产官司已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只是,此过程中涉及的纠纷处置,处处拷问着当事人在利益面前的人性抉择。另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创始人的家庭危机危及企业发展?
评论 夫妻店投资法则 符胜斌
企业创业往往需要资本助推,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创始人如何驾驭资本、抓牢自己的控制权?
CASE 1
阿里巴巴:股东三角恋
阿里巴巴集团自从形成马云团队与雅虎、软银三足鼎立的股东格局之后,马云便陷入了控制权旁落的潜在威胁之中。
那场引人瞩目的“支付宝事件”,仅仅是马云与投资人雅虎、软银之间摩擦的一个片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三方恩怨,从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决定给马云投资时就已经注定。
马云向来视孙正义为“资本恩人”,但是对于雅虎的入股,马云必定是追悔莫及。如果不是那场交易,马云绝不可能失去第一大股东地位,更不可能有控制权旁落的风险。但幸运的是,马云最终没有让资本夺走控制权。
评论 桃园三结义之劫 张立峰
CASE 2
雷士照明:股权连环局
中国商界,论及经历的跌宕起伏,或许鲜有人能超越吴长江。他从明星企业雷士照明的创始人,最终出局企业并成了领着14年刑期的戴罪之人。
而这期间,吴长江围绕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三起三落,注定成为中国创投领域的教科书式案例。
借助资本的力量,吴长江完美地解决了创业股东之间的纠纷,之后,却又陷入了一场资本“局中局”,可谓哀其不幸;而为了扳回局面,其又先后突破了规则底线及法律底线,可谓怒其不争。一盘大好的棋局,被吴长江下成如此局面,正所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
评论 雷士博弈的27个关键词 张立峰
CASE 3
永乐电器:对赌的恶果
永乐电器之所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案例,不仅仅是因为身为行业老三被行业老大吞并的轰动,更是中国商界第一个因创始人与资本方对赌失败而失去企业的案例。
如果不是因为陈晓与摩根士丹利的对赌注定要输,他绝不至于吞食将企业卖给黄光裕的苦果。陈晓,这位人称“铁算盘”的上海精明商人,最终没能躲过这出“资本劫”。
评论 对赌——伤人伤己的“双刃剑” 黄嵩
CASE 4
中国动向:惊险的赌局
这是一个观察企业如何赢得“融资对赌”的绝佳样本,双方之间的对赌博弈,其背后是财务投资者的种种利益考量。
同样是私募融资,同样是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对赌,甚至对赌的资本方都同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国动向与永乐电器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相较于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的惨淡收场,中国动向创始人陈义红则笑到了最后。
评论 企业与资本的角色 桂曙光
CASE 5
人和商业:资本的暗箭
凡是从风险投资商处拿过资金的企业创业者,都不会不知道Term Sheet(投资条款清单)为何物。早年美国的VC/PE们用巨大损失与惨痛教训换来的投资经验,最终固化成了Term Sheet的系列标准条款,全方位地保障自己的投资利益。
人和商业这个案例的独特之处在于,让公众见识了VC/PE在向企业投资时,对于自身的利益保障,严密到了何种程度——即使企业遭遇百年难见的金融危机流血上市,VC/PE也可以通过事先的协议条款确保自身投资收益,而创始人则必须付出无偿向对方出让股权的代价。
评论 “滴水不漏”的投资条款 桂曙光
CASE 6
苏州大方:资本劫难
一场借壳未果的资本交易,令苏州大方及郑州大方的创始人李荣生陷入长达三年的刑事官司,并丧失了企业控制权。复盘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完全是一场商业利益纠纷引发的灾难。
虽然此案以检方撤诉告终,李荣生重获自由,但他的这段经历所凸显的多重意蕴,却引人深思。一方面,在资本困局下,不熟悉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民营企业家为求发展,不得不与各类贪婪的机构博弈,作出种种无奈选择。另一方面,李荣生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企业家的典型性格: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受损之后选择以草莽方式维权,最终导致多输局面。
评论一 贪婪、愚昧、欠周详引发的案件 黄立冲
评论二 李荣生的逾矩与汪晓峰的失道 徐沫
CASE 7
华大基因:逆转的创投格局
在此前的创投案例中,资本基本处于强势一方,而创业者处于弱势一方,因而规则更多由资本方主导。而随着创业者对资本规则的熟悉以及资金供需环境的变化,创投双方的强弱势格局开始发生逆转,华大即是典型案例之一。
PE投资华大基因一案,鲜活地折射出了这个行业的众生相。在对明星项目的热切追捧下,投资机构可以不惜抛弃本该有的严谨及风控手段,可以接受超高的估值,可以免去融资方需要提供的商业计划书,甚至可以不做尽职调查,脑中只剩下了抢筹、跟投、傍大款……总之投进去了就是胜利。行业之浮躁,赫然在目。
评论 退却的潮水 梁斐
CASE 8
娃哈哈:非正义的胜利
曾经轰动一时、横跨数年的“达娃事件”,在宗庆后的眼里是“达能强购娃哈哈”,却被外界视作“宗庆后撵走达能”。
在宗的主动爆料下,娃哈哈与法国达能之间那场旷日弥久的股权战争,在公众视野之中拉开了帷幕。其实,与其说是达能与娃哈哈集团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达能与宗庆后个人的矛盾。
这场争端虽说以宗庆后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贯穿始终的是非、对错、公理究竟如何,却留在了每个关注者心中。其背后更加值得拷问的是,中国的市场环境、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及政府机构的公正。
评论 “合而不谋”之下的双输 李寿双
CASE 9
宝万之争:折戟的市场化收购战
2010年,在港股市场围绕国美电器曾轰动之极的“陈黄之争”,让国内公众首次见识了真正市场化的控制权争夺战。2015年,当外界预期姚振华与王石之间的“宝万之争”会成为A股首个市场化的控制权争夺案例时,这场历时三年的博弈,却最终在外力的干预下,以“野蛮人”宝能系减持退出而告终。
“野蛮人”的争议背后,是上自监管层下至公众皆缺乏对控制权市场的统一认知,以及未有效认识到控制权市场的自由竞争,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之一。
宝能系在举牌万科的过程中,几乎用尽了所有市场流行的金融创新工具,通过高杠杆的方式撬动数以百亿的资金,横跨保险、银行理财以及信托、证券、基金子公司等机构通道,轻易绕过了金融分业监管的诸多规则。
宝万之争丰富的舆论场景下,引发了资本圈、法律圈、媒体圈对公司治理制度、收购行为方式、资金组织方式的无数大讨论,并最终加速催化了保险、资管新规的出台。
评论 三个维度评析宝万之争 张巍
第二部分 控制战
联合创业的股东,分歧如何解决?最终会依旧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是变异成水火不容的仇敌?西方的公司治理逻辑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吗?
CASE 10
新浪:城头变幻大王旗
新浪的王志东辞职事件,或许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具有公司治理意义的商业事件。创始人兼CEO被董事会赶下台,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所以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王志东被描述成了充满悲情的人物。
中国的主流商业文化默认的逻辑是:创始人=老板=实际控制人,因而必然是企业的完全掌控者;但西方主流的商业文化逻辑是:创始人/CEO<董事会<股东会,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一整套公司治理模式。
新浪是最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因而当西方逻辑与本土思维发生冲突时,初始阶段的不适与不解几乎不可避免。
评论 割不掉的阑尾 李寿双
CASE 11
国美电器:空前的博弈
陈晓与黄光裕之间那场发生于2010年夏秋之交的“战争”,注定要载入中国商业史册。不仅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所引发的空前关注,更因为这个案例完成了对中国公众最大规模的“公司治理”的普及。
国美控制权的争夺战,于国美而言,实现了理想的结局。张大中的出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在公司治理意义上,既避免了黄光裕的“一股独大”,也避免了陈晓的“内部人控制”。
同时,国美控制权争夺战的不良溢出效应,同样不可忽视。民营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托危机,令原本就跛脚前行的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再次蒙上发展的阴影。
评论 国美变局的标本意义 宁向东
CASE 12
中芯国际:无奈的内讧
中芯国际发展前期因股东诉求分歧而引发内讧,被外界认为是典型的控制权之争。中芯国际面临的似乎是公司治理问题,但又绝不是单纯的公司治理问题那么简单。中芯国际的问题,与其说是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还不如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困境的某种折射。
在东西方冷战余波、国际社会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中芯国际为了突破封锁、培育产业,吸纳了各路背景的资金,最终形成了异常复杂的股东结构。而围绕着中芯国际所形成的央企股东、地方政府股东、主权基金股东、台资股东、美国股东,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中间夹杂着政府意志、财务投资人意志、产业投资人意志、创办人个人意志,在各方意志无法取得平衡之时,内讧则变得无可避免。
评论 中芯国际何去何从 符胜斌
CASE 13
真功夫:从亲属到反目
原本是以姐夫与小舅子相称的创业伙伴,但为了争夺企业的控制权,最终走到了相互敌视、相互仇恨的境地。
潘宇海与蔡达标两大股东,一位感性而重情义,为了安抚对方甚至愿意让出决策权;而另一位是理性但缺乏安全感,为了控制权可以不顾一切。蔡达标有魄力而善于经营,但他深怕控制权被夺走,所以心存疑虑、不安心,最终干出了一系列事情,撕裂了股东之间的情谊。
有时候,好与坏的决策,全在一念之间。真功夫这个案例,夹杂了太多情绪的失控、权欲的膨胀、人性的自私,值得所有联合创业型企业反思。
评论 真功夫事件五大败笔
CASE 14
金山软件:烫手的控制权
严格来说,金山的两大股东求伯君与雷军,称不上存在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甚至到了最后两人争着做“甩手掌柜”。
身为职业经理人的雷军,与老板求伯君前后共事20年,最后能够熬成第二大股东,并且相互之间还能相安无事,只怕除了金山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家了。
之所以最后雷军能取代求伯君掌控金山,并且避免两大股东之间剧烈的控制权争夺,可以说既跟双方的实力消长有关,也跟双方的性格、修养差异有关。
评论 雷军的先抑后扬 梁斐
CASE 15
太子奶:无言的结局
李途纯在其《狱中遗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请求让我们这一代长期背负骂名、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企业家,死后都能得到安抚。”
这位太子奶的缔造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原本与投行之间的一场融资“赌局”,竟然会演化成与政府代言人之间的控制权之争,最终不仅企业风吹雨打花落去,连自己也一度不明不白身陷囹圄。
这个悲剧案例无论剧情如何跌宕,最令人感慨之处,莫过于李途纯致命的性格缺陷,以及复杂至极的政商环境。
评论 三方角力的恶果 卓星煜
第三部分 夫妻劫
两口子共同创业,如若日后婚姻破裂,如何避免因股东的婚姻问题对企业产生重大冲击?
CASE 16
土豆网:离婚效应蝶变
王微与前妻杨蕾之间的一场婚姻财产诉讼,险些将自己一手创立的土豆网的IPO葬送了。它不仅使得土豆网的上市进程延后了多半年时间,而且导致了土豆被当时行业第一的优酷最终收购。
一场婚变,不仅影响到一家企业的生死前途,而且还改写了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可谓是“名垂青史”了。这场婚变引发的企业财产纠葛,究竟能带来多少反思?
评论 “土豆条款”非万能 徐沫
CASE 17
赶集网:股权切割是与非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赶集网联合创始人杨浩然与前妻王宏艳的婚姻财产诉讼,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前妻主张分割财产,前夫则主张婚姻无效,究竟孰是孰非?谁对谁错?
虽然围绕赶集网的婚姻财产官司已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只是,此过程中涉及的纠纷处置,处处拷问着当事人在利益面前的人性抉择。另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创始人的家庭危机危及企业发展?
评论 夫妻店投资法则 符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