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
简介
LTE/LTE-Advanced关键技术与系统性能 豆 0.0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3-29 03:06:47
作者:袁弋非
出版社: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
ISBN:9787115311283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互联网 通信 无线通信 LTE/LTE-Advanced
简介· · · · · ·
本书主要介绍LTE/LTE-Advanced空中接口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性能。全书共10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4章对LTE的基本设计、系统架构、系统仿真模型和性能进行了描述,对应着LTE标准版本8的内容(多天线技术除外);后6章对LTE/LTE-Advanced的主要先进技术和系统性能分章节进行展开介绍,包括MIMO、CoMP、载波聚合、异构网、无线中继、增强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涵盖了LTE版本8中的多天线技术和版本9到版本11的内容。本书适合从事无线蜂窝通信的研究开发人员和通信类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袁弋非: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博士学位。先于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担任资深工程师。现于中兴通讯担任技术总监。入选中央“千人计划”,荣获“国家特聘专家”。被深圳市认定为国家级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美国和欧洲申请专利20多项,已授权10项。在国内申请专利40多项。IEEE 资深会员;Hans《无线通信》主编,《千人》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
目录
LTE/LTE-Advanced关键技术与系统性能
序言
前言
第1章 背景介绍
1.1 前几代蜂窝通信的演进
1.2 第四代蜂窝通信的系统要求
1.2.1 系统性能的要求
1.2.2 第四代蜂窝通信标准的发展
1.2.3 性能评估方法
1.3 4G空口关键技术
1.3.1 OFDM/OFDMA/SC-FDMA
1.3.2 多进多出(MIMO)和协同多点处理(CoMP)
1.3.3 载波聚合
1.3.4 同频小区间干扰协调
1.3.5 天线中继
1.3.6 ePDCCH
1.4 本书的目的和篇章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应用场景及系统性能评估模型
2.1 同构网场景及模型
2.1.1 3GPP大尺度衰落模型
2.1.2 ITU大尺度衰落模型
2.1.3 LTE-Advanced同构网下的CoMP场景
2.1.4 LTE MBSFN场景
2.2 异构网场景及大尺度信道模型
2.2.1 接入链路的大尺度信道模型
2.2.2 回传链路的大尺度信道模型
2.3 信道快衰落特性
2.3.1 信道的时频特性
2.3.2 信道的空间特性
2.3.3 空间信道的简化模型
2.4 系统仿真中的链路简化模型
2.4.1 链路框图描述
2.4.2 业务信道
2.4.3 控制信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本LTE的信道结构和性能
3.1 OFDM原理和在LTE中的参数
3.1.1 OFDM原理
3.1.2 LTE中OFDM有关的通用参数设计
3.1.3 LTE上行的SC-FDMA
3.1.4 LTE时频资源的划分单位
3.2 下行信道的设计原理和结构
3.2.1 设计的一般原理
3.2.2 物理信道结构
3.3 下行物理共享信道
3.3.1 信道结构
3.3.2 Turbo码的基本原理
3.3.3 LTE Turbo码交织器
3.3.4 传输块尺寸
3.3.5 速率匹配
3.3.6 性能分析
3.4 下行物理控制类信道
3.4.1 PCFICH信道结构
3.4.2 PHICH信道结构
3.4.3 PDCCH信道结构
3.4.4 性能分析
3.5 公共类信号和信道
3.5.1 小区公共参考信号(CRS)
3.5.2 多播参考信号(MBMS RS)
3.5.3 系统同步信号及性能
3.5.4 广播信道及性能
3.6 上行信道的设计原理和结构
3.6.1 设计的一般原理
3.6.2 物理信道结构
3.7 上行物理共享信道
3.7.1 信道结构
3.7.2 性能分析
3.8 上行物理控制信道
3.8.1 信道结构
3.8.2 性能分析
3.9 上行参考信号
3.9.1 解调参考信号
3.9.2 探测参考信号
3.10 随机接入信道
3.11 TDD系统
3.11.1 无线帧结构
3.11.2 同步信号
3.11.3 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
3.11.4 随机接入信道
参考文献
第4章 LTE系统及基本性能
4.1 LTE系统简介
4.1.1 系统架构
4.1.2 协议层信道的映射
4.1.3 LTE控制面的基本过程
4.2 资源动态调度
4.2.1 调度的基本原理
4.2.2 Full buffer的调度原理
4.2.3 VoIP的调度原理
4.2.4 协议的支持
4.3 链路自适应
4.3.1 基本概念
4.3.2 标准协议的支持
4.4 功率控制
4.4.1 标准协议的支持
4.4.2 性能
4.5 下行系统性能
4.5.1 开销和峰值速率
4.5.2 Full buffer性能估算
4.5.3 Full buffer性能仿真
4.6 上行系统性能
4.6.1 开销和峰值速率
4.6.2 Full buffer性能仿真
4.6.3 VoIP性能仿真
4.7 MBSFN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5章 先进多天线和协同多点处理技术
5.1 系统模型和理论性能
5.1.1 天线配置和适用场景
5.1.2 MIMO系统的一般模型
5.1.3 时/频空编码的理论性能
5.1.4 非预编码多天线技术的理论性能
5.1.5 单用户预编码技术的理论性能
5.1.6 多用户多天线技术的理论性能
5.1.7 交叉极化8天线的特性
5.2 下行单小区多天线技术和标准化
5.2.1 基础类传输模式
5.2.2 基于小区公共参考信号的传输模式
5.2.3 基于解调参考信号的传输模式
5.3 上行单小区多天线技术和标准化
5.3.1 上行数据信道单用户MIMO
5.3.2 上行控制信道发射分集
5.3.3 上行MIMO的接收器
5.4 下行协同多点处理技术和标准化
5.4.1 下行CoMP的分类
5.4.2 下行CoMP的性能评估
5.4.3 下行CoMP标准中的关键技术
5.5 上行协同多点处理技术和标准化
5.5.1 上行CoMP的性能评估
5.5.2 上行CoMP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载波聚合
6.1 载波聚合类型、部署场景和架构
6.1.1 载波聚合类型
6.1.2 典型部署场景
6.1.3 基本设计思想和协议架构
6.2 载波聚合的高层关键技术
6.2.1 服务小区的管理
6.2.2 移动性管理
6.2.3 小区激活和去激活
6.2.4 TA分组
6.3 载波聚合的物理层关键技术
6.3.1 下行控制信道
6.3.2 上行控制信道
6.3.3 上行的非连续资源分配
6.4 版本11的进一步增强
6.4.1 上行控制信道的增强
6.4.2 不同上/下行子帧的载波聚合
6.4.3 多定时提前(MTA)
参考文献
第7章 同频异构网小区间干扰协调
7.1 异构网场景
7.1.1 异构网概述
7.1.2 异构网的性能潜力
7.1.3 微微站(Pico node)场景中的主要干扰
7.1.4 家庭基站(Femto node)场景中的主要干扰
7.2 LTE版本10的干扰协调方法
7.2.1 异构网中的早期备选方法
7.2.2 时分方法
7.2.3 测量上报和信道信息(CSI)的反馈
7.2.4 eICIC下的系统性能
7.3 LTE版本11的同频异构网技术
7.3.1 干扰消除技术
7.3.2 先进接收机的链路性能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中继技术
8.1 中继的应用场景和类型
8.1.1 中继的应用场景
8.1.2 中继的基本分类
8.1.3 类型1中继
8.1.4 类型2中继
8.2 回传链路设计与结构
8.2.1 回传子帧的帧结构
8.2.2 R-PDCCH的设计细节
8.2.3 PUCCH的改动
8.3 回传子帧配置和HARQ时序
8.3.1 FDD系统
8.3.2 TDD系统
8.4 中继系统性能
8.4.1 系统模型
8.4.2 中继系统的下行性能
8.4.3 中继系统的上行性能
8.5 中继系统高层协议简介
8.5.1 版本10中继系统架构
8.5.2 高层信令和基本过程
参考文献
第9章 增强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9.1 背景介绍
9.1.1 版本8的PDCCH的局限性
9.1.2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增强方向
9.2 ePDCCH的基本结构
9.2.1 ePDCCH与PDSCH的复用方式
9.2.2 ePDCCH的起始OFDM符号
9.2.3 集中式和分布式的ePDCCH
9.3 ePDCCH的细节设计
9.3.1 ePDCCH的天线端口分配和扰码技术
9.3.2 ePDCCH区域中可用的资源
9.3.3 eREG和eCCE的定义
9.3.4 ePDCCH的搜索空间
9.3.5 ePDCCH集合的资源指示
9.3.6 PUCCH的ACK/NACK资源位置
参考文献
第10 章LTE版本12的技术方向
10.1 异构网的演进
10.1.1 同频异构小区的动态协作
10.1.2 热点和室内异构小区的增强
10.2 大规模天线技术
10.2.1 有源天线的形态和性能
10.2.2 信道模型
10.2.3 空间信道信息(spatial CSI)的测量和反馈
10.3 终端直通通信技术
10.3.1 同伴发现
10.3.2 直通通信
10.4 其他的技术
10.4.1 低成本的MTC终端
10.4.2 LTE的覆盖增强
参考文献
缩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