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

简介

“互联网十”的重构与创新

“互联网十”的重构与创新 0.0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3-29 04:12:08

作者:信息社会50人论坛

出版社: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

ISBN:9787547610596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互联网 创新 研究

简介· · · · · ·

本书结集了论坛成员2015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就信息社会继续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表层问题和深层问题,如信息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互联网治理的制度及法律问题、互联网创新以及全球和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概况等方面做了深入而有创新的分析与研究,延续了前两部书稿对中国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建议、引领等之功,是一本具有较高价值的著作。信息社会50人论坛,是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阿里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倡议并发起,由信息社会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组成的学术群体。 论坛聚集国内致力于中国信息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批*名学者及领域内专家,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敢于担当,以“开放分享、相互学习、平等争鸣、文责自负”为原则,共同研讨中国信息社会的发展问题,为中国信息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议。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1. 序一 创新驱动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规律
  2. 序二 未来已来:2015启示录
  3. 未来并不神秘
  4. 未来就在2015
  5. 未来之路并不平坦
  6. 未来值得期待
  7. 结语
  8. 第一篇 信息时代的理论创新
  9. 信息化让经济学理论的问题凸显
  10. 利益、理念与理性
  11. 经济学: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12. 信息社会:非物质利益将更为重要
  13. 对未来世界的理解,并非基于过去的数据即可获得
  14. 主流经济学范式已经改变——信息经济学简介
  15. 信息时代的特征
  16. 网络化与中国转型互动成长
  17. 后工业时代经济理论的解构与重构
  18. 一、问题的提出
  19. 二、工业时代的三大经济理论体系
  20. 三、工业时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共同基点
  21. 四、工业时代后期阶段资本所有权的地位弱化
  22. 五、面向以“智力要素激励”为基础的经济时代
  23. 六、当代经济理论的关键性演进
  24. 七、问题的思考
  25. 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
  26. 理论受的刺激还远远不够
  27. 几个维度的刺激:要素特性、组织形态、协作机制
  28. 几个流行的颠覆
  29. 先参与,再研究
  30. 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处万变不离其宗
  31. 一、关于“自斯密以来经济学都是以人的自私为基础假设”之说
  32. 二、关于“经济学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假设”之说
  33. 三、关于“信息是一种打破了稀缺假设的公共品”之说
  34. 四、关于“经济学假定信息是完全充分的或完全对称的”之说
  35. 五、“美国搞互联网霸权,欧洲落后是偶然,企业要强调社会责任”之说
  36. 六、与信息化相关的若干重要的“经济学”或“法律经济学”问题
  37. 结语
  38. 共创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
  39. 一、中国的真正机遇在信息时代
  40. 二、共创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
  41. 经济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
  42. 一、经济学界呼吁理念和方法的更新
  43. 二、三个需要思考的基本议题
  44. 三、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重视复杂性
  45. 信息经济是与工业经济不同的范式
  46. 一、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均衡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47. 二、从经济本体思考信息经济
  48. 三、分享型经济是“互联网十”的产权基础
  49. 呼唤21世纪的亚当·斯密
  50. 一、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工业时代的经济学
  51. 二、经济学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
  52. 三、信息时代呼唤21世纪的亚当·斯密
  53. 四、几个基本结论
  54. 第二篇 “互联网十”与创新驱动战略
  55. 互联网经济与“互联网十”
  56. “互联网十”重塑中国经济组织转型
  57. 一、“互联网十”的内涵
  58. 二、“互联网十”背景下的共享经济
  59. 三、“互联网十”背景下的组织转型
  60. 服务化引领高端化——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61. 一、信息化时代制造业服务化新特点
  62. 二、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着力点
  63. 三、树立制造业服务化的新发展观
  64. 移动互联网的机遇
  65.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态势
  66. 二、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方向
  67. 电子商务创新驱动中国转型发展
  68. 从“痛点”看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
  69. 关于“互联网十农业”的几点思考
  70. 一、“互联网十农业”的四个着力点
  71. 二、“互联网十农业”,难点不仅在平台,还在服务体系
  72. 三、农村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战略要地,三支力量不可忽视
  73. 以“互联网十教育”实现知识传播普惠化
  74. 一、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市场
  75. 二、慕课:人人都可以上“名牌大学”
  76. 三、制度创新:“互联网十教育”发展的保障
  77. 第三篇 信息社会的制度与文化变迁
  78. “互联网十”带来政府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79. 一、关于“互联网十”的本质
  80. 二、“互联网十政务”:政府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81. 三、“互联网十政务”:实现路径是什么
  82. 感恩昨天、敬畏后天、升维今天
  83. 一、感恩昨天
  84. 二、敬畏后天
  85. 三、升维今天
  86. 四、“互联网十”绝对不能加的东西
  87. 今天比以往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
  88. 今天比以往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
  89. 推动政府治理创新,释放“互联网十”红利
  90. 一、“互联网十”的本质
  91. 二、“互联网十”的动力之源
  92. 三、“互联网十”的行业突破
  93. 四、我国推进“互联网十”存在的瓶颈
  94. 五、“互联网十”对政府治理提出的挑战
  95. 六、推进“互联网十”行动的要点
  96. “互联网十”时代的公共政策
  97. 一、对“互联网十”的几点认识
  98. 二、“互联网十”需要“包容性治理”的理念
  99. 三、“互联网十”需要积极落实配套政策
  100. 四、“互联网十”需要鼓励公共部门率先垂范
  101. 五、“互联网十”需要积极发挥民间智库作用
  102. 中国互联网立法的问题及改善
  103. 迈向数据化社会
  104. 一、迈向数据化社会
  105. 二、大数据给社会学带来了什么挑战
  106. “互联网十交通”考验多元监管
  107. 一、“互联网十交通”引发的新业态以及深刻影响
  108. 二、美欧等国对“互联网十交通”的监管实践
  109. 三、平衡相关方利益,重构监管框架
  110. 从文明转型视角看“互联网十”
  111.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社会进步的步伐
  112. 二、机遇与挑战同在——复杂曲折的进化之路
  113. 三、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建设合作共赢的和谐社会
  114. 从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复杂性思想的演变
  115. 一、哲学的三次转向
  116. 二、认知科学的挑战
  117. 三、互联网思想的三个基石
  118. “红旗法案”不该在中国重演
  119. 一、《办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120. 二、《办法》如若实施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121. 三、专车新政应遵循的发展原则
  122. 第四篇 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123. 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
  124. 一、信息社会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25. 二、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现状
  126. 三、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研究基本结论
  127. 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
  128. 一、信息社会发展总体概况
  129. 二、信息经济发展概况
  130. 三、网络社会发展概况
  131. 四、在线政府发展概况
  132. 五、数字生活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