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类于: 编程语言 其它

简介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9.2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9-12 16:11:10

作者:王柯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

ISBN:9789866475535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王柯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 政治学 中国政治 思想史 政治史

简介· · · · · ·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想要: 点击会收藏到你的 我的收藏,可以在这里查看

已收: 表示已经收藏

Tips: 注册一个用户 可以通过用户中心得到电子书更新的通知哦

目录

自序
1 三重的天下─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起源
一 「四海之內」與「九州」──理論上的「天下」與現實中的「天下」
二 「內服」與「外服」─階級制「天下」的成立
三 「中國」與「四夷」─統一之「天下」的有機構成
結論
2 文明論的華夷觀──中國民族思想的起源
一 「華夏」與蠻、夷、戎、狄─是民族還是文明共同體
二 「四夷」與「禮」─民族歧視的構造
三 走向「中原」之路─以文化為渠道的民族膨脹
四 「天下」與「德」─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
結論
3 萬里長城的內外──成立時期的中華帝國與夷狄
一 秦帝國的「屬邦」
二 漢帝國的外臣與內屬
三 從「兄弟之國」到「臣國」
四 儒教與夷狄
結論
4 分治與同化──五胡十六國時代胡人政權的中華王朝思想
一 從單于到皇帝─胡人社會在政治制度上的變化
二 從夷狄到華夏─胡人在文化與民族特徵上的變化
三 從游牧到農耕─胡人社會經濟模式的變化
結論
5 多重的帝國和多元的帝國──唐、遼、元的國家與民族
一 羈縻與和親─唐代的羈縻府州制度
二 一國兩制與兩國一家─遼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三 中國化與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構造
結論
6 大一統帝國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一 國家主權與土司、土官
二 土司地區的「中國化」
三 「改土歸流」與清王朝的「華夷」認識
結論
7 在中華與「烏瑪」之間──藩部體制與維吾爾社會統治體系
一 從「招服」到征服─清王朝統治維吾爾社會的開始
二 維吾爾社會與伯克制─清王朝的間接統治
三 滿人盟主之臣民─藩部體制下的維吾爾社會
四 和卓的「聖戰」─民族隔離政策的危機
結論
8 國際政治背景下的新疆建省──多民族近代國家建設的嘗試
一 收復新疆的背景─19世紀後期英俄勢力的入侵
二 「塞防論」與「海防論」─近代國際政治與領土
三 廢除間接統治政策─從藩部之民到國家之民
結論
9 構築「中華民族國家」──西方國民國家理論在近代中國的實踐
一 「驅除韃虜」─「中華」在近代的再認識
二 「五族共和」─向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回歸
三 「積極的民族主義」─大中華民族時代的開始
四 「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 國民國家思想的實踐
結論
10 從「民族自決」到「民族自治」──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誕生
一 共產國際指導的「民族自決」與「聯邦制」(1922-37年)
二 帝國主義侵略與「民族自決論」的質變(1937-45年)
三 否定「聯邦制」與「民族區域自治」的確立(1946-49年)
結論
結語 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徵引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