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与质量的电子书资源下载网站
分类于: 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
简介
超越分析哲学: 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 豆 8.2分
资源最后更新于 2020-08-19 15:50:19
作者:[美] 王浩
译者:徐英瑾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
ISBN:9787308078627
文件格式: pdf
标签: 分析哲学 哲学 王浩 逻辑 思想史 语言学 美国 观念史
简介· · · · · ·
王浩(1921—1995),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1921年生于山东济南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毕业。曾师从金岳霖、王宪钧、沈有鼎等。1946年赴哈佛大学留学,师从蒯因(W. V. O. Quine),两年时间即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哈佛短暂教学之后赴苏黎世与贝奈斯(Paul Bernays)一起工作。1954年—1956年,在牛津大学任第二届约翰•洛克讲座主讲,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主持数学基础讨论班。1961年—1967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1991年,任洛克菲勒大学逻辑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1983 年,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授予第一届“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里程碑奖”,以表彰他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研究...
目录
目 录
前言
导论
1. 本书的路线图
1.1关于逻辑的概念
1.2集合论和数学
1.3卡尔纳普和蒯因
2. 对于分析经验主义的驳斥
3. 哲学王国的收缩
3.1 作为世界观的哲学
3.2 从罗素到蒯因:关于哲学之收缩的一个案例研究
3.3 现象描述学的观念
第一章 罗素和二十世纪哲学
4. 罗素和一个培根式的研究计划
4.1. 桑塔亚纳论罗素
4.2. 思想转型期(1910-1914)
4.3 对于培根的未完成的“伟大复兴”计划的更新
4.4. 人类的知识和《人类的知识》
5. 罗素的哲学发展
6. 罗素在逻辑方面的著作
6.1 《数学原理》的研究规划和其对于卡尔纳普和蒯因的影响
6.2 罗素悖论(1901-1907)
6.3 1910年以后罗素的思想进展
第二章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插曲
7. 在1911年之前罗素的逻辑观
7.1 逻辑常项和关于它们的公理
7.2 逻辑的终极普遍性
8. 维特根斯对于哲学的态度
9.《逻辑哲学论》的结构
10. 《逻辑哲学论》的公设
第三章 从维也纳1925到美利坚1984
11.维也纳学圈和其在美国哲学中的地位
11.1. 维也纳学圈
11.2. 逻辑分析和科学的哲学
11.3. 莱辛巴赫和作为物理学哲学的哲学
11.4. 今日美国哲学
11.5 实用主义和C•I•刘易斯
12. 卡尔纳普的著作和罗素的关系,以及和蒯因的关系
12.1 卡尔纳普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各阶段所受到的影响
12.2 理性重建和认识论
12.3 理性重建和认识论
13. 分析性和逻辑真理
13.1 分析性在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13.2 蒯因和经验主义的教条
13.3 逻辑真理和集合论
13.4. 从罗素和卡尔纳普到蒯因
14. 本体论和理论
14.1. 什么是本体论?
14.2 蒯因的本体论观
14.3. 我的Σω系统:对于1925年的PM的拓展
第四章 蒯因的逻辑否定主义
15. 蒯因的生平和著述
15.1 蒯因的生平
15.2. 蒯因的著述
15.3 蒯因的哲学信念
16. 蒯因的哲学体系
16.1. 经验主义
16.2 行为主义和语言的核心地位
16.3. 蒯因的物理主义
16.4. 蒯因的“被解放的认识论”
16.5. 舞台中央的指称和基本逻辑
16.6 蒯因的否定主义
17. 在历史视角中的蒯因的逻辑观点
17.1 历史视角
17.2 从NF到ML到SL
17.3. NF(以及ML)新传
第五章 元哲学思考
18.哲学预设
18.1 问出不同的问题
18.2 哲学和专业化
18.3 哲学和“科学方法”
19. 从我如何知到我知道什么
18.3 哲学和“科学方法”
19.1 哲学和心理学:现在和1800年之前
19.2 哲学和有机化学
19.3 直觉和新教条
19.4 去运用我们的所知
参考文献
年表
索引
译后记
前言
导论
1. 本书的路线图
1.1关于逻辑的概念
1.2集合论和数学
1.3卡尔纳普和蒯因
2. 对于分析经验主义的驳斥
3. 哲学王国的收缩
3.1 作为世界观的哲学
3.2 从罗素到蒯因:关于哲学之收缩的一个案例研究
3.3 现象描述学的观念
第一章 罗素和二十世纪哲学
4. 罗素和一个培根式的研究计划
4.1. 桑塔亚纳论罗素
4.2. 思想转型期(1910-1914)
4.3 对于培根的未完成的“伟大复兴”计划的更新
4.4. 人类的知识和《人类的知识》
5. 罗素的哲学发展
6. 罗素在逻辑方面的著作
6.1 《数学原理》的研究规划和其对于卡尔纳普和蒯因的影响
6.2 罗素悖论(1901-1907)
6.3 1910年以后罗素的思想进展
第二章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插曲
7. 在1911年之前罗素的逻辑观
7.1 逻辑常项和关于它们的公理
7.2 逻辑的终极普遍性
8. 维特根斯对于哲学的态度
9.《逻辑哲学论》的结构
10. 《逻辑哲学论》的公设
第三章 从维也纳1925到美利坚1984
11.维也纳学圈和其在美国哲学中的地位
11.1. 维也纳学圈
11.2. 逻辑分析和科学的哲学
11.3. 莱辛巴赫和作为物理学哲学的哲学
11.4. 今日美国哲学
11.5 实用主义和C•I•刘易斯
12. 卡尔纳普的著作和罗素的关系,以及和蒯因的关系
12.1 卡尔纳普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各阶段所受到的影响
12.2 理性重建和认识论
12.3 理性重建和认识论
13. 分析性和逻辑真理
13.1 分析性在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13.2 蒯因和经验主义的教条
13.3 逻辑真理和集合论
13.4. 从罗素和卡尔纳普到蒯因
14. 本体论和理论
14.1. 什么是本体论?
14.2 蒯因的本体论观
14.3. 我的Σω系统:对于1925年的PM的拓展
第四章 蒯因的逻辑否定主义
15. 蒯因的生平和著述
15.1 蒯因的生平
15.2. 蒯因的著述
15.3 蒯因的哲学信念
16. 蒯因的哲学体系
16.1. 经验主义
16.2 行为主义和语言的核心地位
16.3. 蒯因的物理主义
16.4. 蒯因的“被解放的认识论”
16.5. 舞台中央的指称和基本逻辑
16.6 蒯因的否定主义
17. 在历史视角中的蒯因的逻辑观点
17.1 历史视角
17.2 从NF到ML到SL
17.3. NF(以及ML)新传
第五章 元哲学思考
18.哲学预设
18.1 问出不同的问题
18.2 哲学和专业化
18.3 哲学和“科学方法”
19. 从我如何知到我知道什么
18.3 哲学和“科学方法”
19.1 哲学和心理学:现在和1800年之前
19.2 哲学和有机化学
19.3 直觉和新教条
19.4 去运用我们的所知
参考文献
年表
索引
译后记